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然而并非人类所特有,许多动物如灵长类、啮齿类的子宫也会出现类似改变,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因为它多见于已婚已产的妇女,所以,一般认为和妊娠、刮宫、人工流产及分娩有密切关系。子宫腺肌病约20%~5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30%合并子宫肌瘤,合并盆腔炎症者也很常见。
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见于约80%的患者。病人多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从经前1周左右即开始,或可延长至经后1~2周,少数患者疼痛时间在月经前后,仍呈周期性。月经过多是子宫腺肌病的另一主要症状,常导致贫血。
少数患者发生大量出血,易被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此外,少数患者不孕。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多为均匀性,较硬,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否则可能合并有子宫肌瘤。若病灶只是生长在子宫某一个部位(子宫腺肌瘤),也可表现为非对称性增大。
根据症状和妇科检查会得出初步诊断,核磁共振是最可靠的非创伤性方法。但核磁共振费用高,仅在依靠其他非创伤性诊断方法仍不能诊断,而影响手术治疗的决策时才做。
一般临床最常做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致使内膜线前移,和正常子宫肌层相比,病变部位常为等回声或稍强回声,有时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
阴道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近年来有学者用彩色超声研究子宫腺肌病发现,血管指标测定比肿物形态学观察诊断可能更准确。如果做子宫碘油造影,可见碘油进入子宫肌层,阳性率约为20%。近来有人采用双氧水声学造影,认为可提高阳性率。
有条件时也可以做内窥镜取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检查对子宫腺肌病有明显的辅助诊断价值,而且有助于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分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选择哪一类疗法应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年龄及有没有生育要求。手术治疗中子宫切除术是主要方法,可以根治痛经及月经过多,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者。
通过栓塞子宫动脉使子宫内的病灶坏死吸收。子宫动脉栓塞后病灶会发生如下变化:
1、由于失去血供,异位的内膜和增生的结缔组织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然后逐渐溶解、吸收,使病灶缩小甚至消失。
2、病灶缩小后,其释放的使子宫收缩的刺激性物质减少,从而使痛经症状得以改善。
3、病灶缩小使子宫变软,子宫的体积和宫腔的面积相应减少,月经量也可以相应减少。
4、异位内膜坏死后,坏死部分闭合,而子宫肌层因体积相应减少而压迫原来的微小通道,致使其关闭,而正常的子宫内膜也失去了进入肌层的通道。大大减低了复发的可能性。
5、异位内膜的坏死使局部的雌激素及其受体数量减少。使子宫腺肌症蔓延的恶性循环得以控制。也消除了子宫腺肌病的一个可能患病因素,亦使复发的可能性减小。
6、栓塞后,虽然正常的内膜也会出现轻度坏死,但在血管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后可重新生长,恢复正常功能。而异位内膜由于缺少基底层的支持,在坏死后无法重生。
临床疗效:
痛经缓解率:70%~90%患者在介入术后1至3个月内痛经症状得了显著或明显改善。
89%以上的患者在行介入术后月经量减少,尤其是因月经过多导致失血性贫血者,月经量可减少至术前的20%~80%。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大多数术后可正常怀孕。
贫血,有贫血症状的患者一般在术后3个月后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即贫血得到有效纠正。
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质硬是本病的特征。在行介入治疗后1~6个月行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较术前变软、体积变小。
阴道分泌物改变:部分腺肌症患者在介入手术前有白带多及带有血丝,或因白带增多造成反复感染导致的各种阴道炎。在介入术后得到彻底治愈。
其它症状的改善:性生活质量提高、面部痤疮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