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对于慢乙肝病情的控制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加入到抗病毒治疗的队伍中来。但是对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药物究竟如何选择,往往让医生和患者陷入困惑之中。
经常在门诊遇到符合抗病毒条件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在给患者将两大类药物的特点,费用讲了一大通后,患者还是一头雾水,有的患者甚至说,医生,还是你帮我选了就行了,你讲这么多我也不清楚。有的患者会认为干扰素副作用大,不愿意接受,因此目前大多数的患者还是选择核苷类似物进行长期治疗,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我们知道核苷类似物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不够高,很多患者长期治疗,就是无法实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因此无法停药,对于患者来讲,迟迟看不到e抗原血清学的转换往往会让患者对长期治疗缺乏耐心,患者常常抱怨,怎么吃了这么久的药,看不到好转,在患者看来,组织学的改善是看不到的,而每一次的化验单结果都差不多,依旧大三阳,依旧病毒检测不到,依旧肝功正常,于是有些患者采取了停药的方式,但是没有达到停药标准的停药的后果是几乎百分百的复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告诉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以及长期治疗的临床受益,但是除了这些,医生们还是在为提高治疗疗效,达到更高一级治疗目标做了大量工作。
这里我想关于这些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率或者甚至S抗原的转换。目前国内关于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临床研究。既然核苷酸药物在这个问题上无法有更进一步的作用,那么另外一大类的药物,干扰素就有了用武之地,尽管现在干扰素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世间万物总有存在的理由,干扰素最早被应用于临床抗乙肝病毒治疗已经20多年过去了,应该说大家对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加深的过程,特别是长效干扰素的问世,应该说加强了干扰素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地位。患者不愿意使用长效干扰素,往往是因为其费用昂贵,使用不方便,副作用大。但是,最近的几个关于长效干扰素的临床研究让我们看到,长效干扰素还是在乙肝抗病毒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些研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的任红教授领衔的团队的Mew Switch 研究,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新的转换。这个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针对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一定时间后,如果患者的e抗原消失(无论其e抗体是否产生),并且HBV DNA<200 IU/ml,使用Peg-IFN-2a 180ug进行治疗,这部分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在治疗48周后,有16.2%的患者HBsAg阴转,有12.5%的患者产生了表面抗体,这个研究应该说是令人振奋的,对于患者在转换使用Peg-IFN-2a以前,是使用拉米夫定也好,还是阿德福韦也好,或者是恩替卡韦也好,转换以后在表面抗原的消失,以及表面抗体的产生是没有差异的,这说明这些患者的理想治疗目标的达到是和其转换前使用哪一种核苷酸类似物是没有关系的。在这部分转换后的人群中,转换前的基线的HBsAg定量检测小于1500 IU/ml的患者48周的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HBsAg定量检测>1500 IU/ml的患者。而且在转换使用长效干扰素以后24周的HBsAg定量检测<200 IU /ml的患者48周的HBsAg清除率高,提示我们这是一个很好的疗效预测指标。而且从安全性来讲,重度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仅为3.2%。
当然,我们也在临床中开始有意识的应用这个NEW switch 研究,也观察到患者取得的良好效果,看到患者达到金牌治疗目标,我们也是非常高兴的。虽然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治疗效果的患者还不够多,但是在现有的治疗药物以及还没有新的治疗药物上市以前,这样的治疗策略和理念还是让一部分患者从中受益。
所以,还是那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药物之所以存在,说明它有自己独特的异于其他药物的地方,干扰素也不例外,在调节机体免疫,增加e抗原血清学转换甚至S抗原血清学转换方面,长效干扰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管怎么讲,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患者的肝组织学的改善,对于乙肝患者病情的控制,减少肝硬化的发生,降低肝癌的发生是毋庸置疑的。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该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随访,医生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讨,寻找提高治疗疗效的临床策略,让更多的而乙肝患者从中受益,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医患理解,相互配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结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