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会于肝脏的库弗氏细胞及脾脏被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透过消化系统,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黄疸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此外,还有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那么,下面就具体的为大家介绍下引起黄疸的原因:
一、溶血性黄疸病因: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二、肝细胞性黄疸病因:
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药物性肝、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三、阻塞性黄疸病因: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
(1)引起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蛔虫,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乏特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癌肿转移)等。
(2)肝内胆管阻塞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郁积与肝内胆汁郁积,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癌栓(多为肝癌),华支睾吸虫病等;后者常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郁积症(如氯丙嗪,甲睾酮,口服避孕药等),细菌性脓毒血症,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少数心脏或腹部手术后等,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病因:
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肝胆疾病,属这类黄疸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Gilbert综合征:发生黄疸的机制是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障碍(轻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家族性黄疸)及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重型,预后差)所致,本病特征为除黄疸外,其他肝功能试验正常,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红细胞脆性增加;口服胆囊造影剂后,胆囊显影良好,肝活体组织检查无异常,
(2)Dabin-Johnson综合征:引起黄疸的原因是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后,结合胆红素的转运及向毛细胆管排泌功能发生障碍,本病特征为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口服胆囊造影剂后胆囊不显影;肝脏外观呈绿黑色(腹腔镜下观察),肝活组织检查可见肝细胞内有弥漫的棕褐色色素颗粒沉着,本病预后良好。
(3)Rotor综合征:发生黄疸病因是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以及结合胆红素向毛细胆管排泌均有部分障碍所致,本病特征为血清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都增高;靛青绿(ICG)排泄试验障碍(减低);胆囊造影大多显影良好,仅少数不显影;肝内无色素颗粒沉着,肝活体组织检查正常,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4)Crigler-Najjar综合征:发生黄疸病因是肝细胞微粒体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使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本综合征可分为重型或轻型,前者因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很高,与脑组织中脂肪组织有极强的亲和力,故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多见于新生儿,其预后极差,多在出生后1年内死亡;后者系肝细胞微粒体内部分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故其症状较轻,预后比重型稍好,
黄疸的诊断方法有哪些?黄疸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观察患者巩膜,黏膜与皮肤有无黄疸应在良好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并应与进食过多的南瓜,胡萝卜,西红柿及柑橘等引起的假性黄疸相鉴别(假性黄疸者其血清胆红素正常),老年人巩膜可有少许脂肪沉着而表现为微黄色,不应视为发生了黄疸,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仔细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必要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正确作出黄疸的病因诊断。
1.黄疸的病史:
(1)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可有不同病因的黄疸,例如新生儿可有生理性黄疸;婴儿有黄疸要排除肝炎或先天性胆道闭锁;儿童与青年则以病毒性肝炎多见;中年妇女尤较肥胖者要考虑有胆石症可能;40岁以上患者要考虑癌的可能性,男性以肝癌,胰头癌多见,女性则以胆道癌多见,
(2)职业:常与有害物质,如四氯化碳等接触者发生黄疸时,应考虑到有中毒性肝炎的可能,
(3)服药史:经常服用氯丙嗪、苯二氮卓类、雌激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甲睾酮、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后出现黄疸者,应考虑是药物性肝病,黄疸多系肝内胆汁淤积所致
(4)肝炎接触史,输血与注射史:近期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有输血,应用血浆制品,注射史等后,出现黄疸者应考虑病毒性肝炎。
(5)既往史与家族史: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史、有胆道手术史者、如出现黄疸(或再次出现)时应考虑黄疸是胆道病变所致、可见于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术后胆管狭窄等、家族史中除考虑病毒性肝炎外,还应想到有无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可能性。
(6)妊娠史:妊娠期发生黄疸者除考虑病毒性肝炎,胆石症等疾病外,还应想到妊娠期复发性黄疸。急性妊娠脂肪肝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
(7)传染病史:应了解有无血吸虫病史,华支睾吸虫病及钩端螺旋体病史。(8)饮酒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者如发生黄疸应考虑有酒精性肝硬化的可能,
2.症状与体征
3.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引起黄疸的病因甚多:因此在治疗上主要应针对病因,只有当病因消除后,黄疸才能减轻或消退。黄疸的治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一、黄疸的药物治疗
1.肝细胞变性,坏死所致黄疸的药物治疗,应积极进行护肝治疗,但由于多种护肝药的疗效并不确切。故只需选用1~2种,而不应使用过多的护肝药,否则还会加重肝脏的生理负担;如系中毒性肝炎所致,则可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以加速肝细胞的解毒功能,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是目前常用的减轻黄疸的药物,某些中药如茵栀黄,苦参或苦黄等药物均有消炎,利胆及降黄作用,可酌情使用。
2.肝内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的药物治疗,除可应用强地松或强地松龙或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外。如疗效不理想。还可选用或加用以下治疗黄疸的药物:①S-腺苷蛋氨酸:商品名为思美泰,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衍生物。在肝细胞的转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膜磷脂思美泰依赖性甲基化可恢复肝脏膜结构的流动性和Na -K -ATP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加快胆汁酸的转运与排泄,由于肝病时内源性思美泰合成减少,因此补充外源性SAMe对肝内胆汁淤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常用剂量为1600mg,有口服和静脉滴注两种剂型,②免疫抑制药甲氨蝶呤(MTX)或硫唑嘌呤:对原发性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有效,③环孢素:可试用于因免疫反应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其主要作用是选择性改变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淋巴细胞在抗原和分裂原刺激下的分化和增殖,抑制白介素-2的产生,抑制NK细胞的杀伤力,④磷脂类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有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或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因肝细胞膜结构受损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⑤利福平:用于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其作用机制不详,有认为利福平可改善肝细胞对胆汁酸的转运,但必须指出,由于利福平本身也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故不宜作为常规应用。
二、黄疸的手术治疗:
如已明确肝外梗阻性黄疸系因胆道结石所致、则应及时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如系癌性梗阻或胆管外新生物压迫所致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治疗适应证时,为减轻症状,可行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或经十二指肠乳头放置引流管,或经皮肝内扩张胆管穿刺置入导管引流胆汁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