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ACCF/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指出,如提高心脏事件发作症状的识别能力;建议救护车人员对患者进行现场心电图检查,以便更快地进行(危险)分层和更为迅速的治疗。
1、AMI心电图三大特征
AMI的心电图特征是出现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演变。在临床心电图诊断工作中,往往根据这3项改变作出AMI的诊断。
(1)出现坏死型Q波
AMI主要发生于心内膜下心肌,使起始30―40msQRS向量背离坏死区,在梗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一般说来Q波宽度和深度反映了AMI的深度。Q波越宽而深,心肌坏死越深;Q波越小,心肌坏死层越浅。
(2)损伤型ST段抬高
在坏死区的导联上,ST段呈损伤型抬高,形成“单向曲线”,是AMI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临床上把溶栓后ST段压低≥50%作为冠脉再通的指标之一。
(3)缺血性T波演变
典型的T波演变过程表现为T波直立高耸,坏死型Q波形成以后,T波振幅又逐渐降低,转为双向、倒置。倒置程度逐渐加深,持续数周以后,T波倒置逐渐变浅。但是,也有部分AMI患者始终不出现T波倒置。
2、MI心电图定位诊断
2009年AHA/ACC/HRS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磁共振等都证明现存的MI部位描述性术语需要进一步改进。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性心电学会推荐使用新的诊断性术语,对6个不同MI区域(前间壁、前壁、前侧壁、高侧壁、广泛前壁及下壁)的描述已经被增强磁共振所证实。目前,写作组认为尚无足够的新的数据来废除已有的术语。
心电图定位诊断与AMI相关血管的关系
AMI 的心电图表现依赖于梗死血管的大小、长度、走行方向、阻塞程度、侧支循环、原有心肌坏死、室内差异传导以及心胸位置等。因此,12 导联心电图在诊断心梗部位及相关梗死血管方面的准确性只是相对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将AMI 梗死部位分类为前壁、下壁及侧壁是最合适的。
前壁MI
最常出现ST 段抬高的导联为V2, 然后依次为V3、V4、V5、aVL、V1及V6, 其中ST 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往往在V2和V3,心电图诊断急性前壁MI最为可靠。
急性下壁MI
以ST 段抬高诊断急性下壁心梗的最佳标准为一个及以上的下壁导联(II、Ⅲ、aVF)ST 段抬高≥1mm。该部位心梗多由右冠脉或左回旋支闭塞引起,80%~90%者病变位于右冠脉,其余为左回旋支病变, 极少数为左前降支病变引起。大规模回顾性对照研究显示,伴有aVL 导联ST 段压低的急性下壁心梗几乎均为右冠脉闭塞(敏感性94%,特异性71%),而不伴有aVL 导联ST 段压低者多为左回旋支病变。
急性侧壁MI
急性侧壁心梗时ST 段抬高的最佳诊断标准为一个及以上的侧壁导联(V5、V6、aVL、Ⅰ)ST 段抬高≥1mm。急性侧壁心梗多由左回旋支闭塞引起,12导联心电图对诊断左回旋支病变较差, 因此,附加导联往往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使诊断率提高6%~14%。
急性后壁MI
急性后壁心梗时V7~V9导联ST 段抬高的标准以≥lmm 较为常用。左回旋支闭塞引起后壁心梗 。 V7~V9导联ST 段抬高,对诊断后壁心梗较胸前导联有更高的特异性(84%比57%) 。后壁心梗V1导联R波增大,ST压低,T波倒置。
急性右室MI
右室心梗很少单独发生,偶见于右室肥大的病人,而大多与左室下壁及后壁心梗合并发生。右室心梗几乎均为右冠脉病变。闭塞多发生于右冠脉近段接近锐缘支处, 从而导致右室后壁的大面积梗死。
左主干闭塞
急性左主干闭塞时,ST段可能出现以下改变:aVR导联ST段抬高,V1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幅度STV6<STaVR),Ⅱ、aVF导联ST段压低(左室基底部缺血),V2左侧胸前导联ST段压低(左室后壁缺血),可出现右束支阻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