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退热,既要符合物理,也要符合生理。
发热是婴儿及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了,初为人父母的年轻家长,往往对于宝宝发热手足无措,就是一些经历过宝宝多次发热的老手,对宝宝的发热认识上也有不少误区,处理方式是也五花八门!那么到底宝宝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热退后很快又反复,发热时宝宝机体发生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才是科学合理?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做点功课的,先从发热的原理说起吧!
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体温基本恒定。
人类是恒温动物,我们每天吃的各种食物其中一部分会产生热量用于维持我们基础体温,这个基础体温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是36.5℃左右。同时我们又会随时散失热量,通过体表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的方式散失。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体温基本恒定。
当宝宝生病后,机体就可能发热,这是为什么呢?发热的原因有非常多种,我们这里就以在宝宝中最常见的感染导致的发热为例。宝宝的感染性疾病中,又以病毒性感冒最常见,那我们就看看病毒感冒后,宝宝的机体发生了什么。
当病毒入侵宝宝机体后,病毒作为一种外源性致热源,会导致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机体会认为高于正常的温度才是合适的温度,我们假设39℃。这时候中枢就会像机体发出指令,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产热(比如寒颤:发热时骨骼肌的不自主运动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比如出汗减少,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少蒸发散热;手脚冰冷:外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来使机体体温达到39℃这个大脑认为正常的水平后,产生新的平衡。体温上升的阶段,宝宝通常是感到冷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发热其实是宝宝机体免疫部队对病原体这个外来入侵者发动了一次战争,可以说没有免疫反应,就没有发热,由此可见,发热其实是有好处的。说明机体免疫在发挥作用。不过发热过程中的宝宝是难受的,发热时心率呼吸增快、代谢率上升,开始时尿量会有所增多(这与代谢增快有关),长时的高代谢率对机体承受力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才想把发热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了。如何降温是合理靠谱的。
退热既要符合物理定律也要符合生理。
任何事物最终都是不能脱离基本的物理定律,就算生命这样复杂的有机体,也是如此,但是同时,生命毕竟是有机的,不能完全按照物理方法去退热的。如果一个块烧红的铁我们要退掉它的高温把它丢在水里面就好,这是符合物理定律的。但是对于人体来说,这样做符合物理规律(一定能退热)但不符合生理的(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回到正题,简单的说,给宝宝退热,既要符合物理,也要符合生理。
那么让我们看看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吧!
宝宝高热,听说发汗宝宝就会退热,妈妈们给宝宝捂得严严实实,然后在额头上贴上退热贴,用酒精给宝宝的手脚心擦拭酒精。
宝宝发热了,一测体温39℃了,宝宝视乎在发抖,手脚凉凉的,记得医生说发热不能穿太厚,于是给宝宝穿得比平时都少,室内温度也很低。这样,宝宝视乎更加冷了,甚至抽搐起来(特别是对有惊厥病史的宝宝)。
第一种情况:其实是不符合物理定律的,同时又在做矛盾的事情,一方面穿很厚,不利于散热,因为这样做会减少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宝宝体温就会不容易降下来。矛盾的做法在于同时又想通过贴退热贴、手脚心擦拭酒精这样来增加散热。但是额头和手脚体表面积较小,能够散出的热量是非常少的。
第二种情况:是目前对于物理降温一种比较常见的矫枉过正的做法,这样的做法问题在于符合物理规律但是不符合生理。宝宝发热的过程中如果发抖、怕冷,其实是体温正在快速上升阶段,这个时候体温调节中枢认为目前的体温是低的,于是会调动全身器官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于是宝宝就会寒颤(增加产热)、手脚冰凉(减少散热),这时候想通过强行物理降温来降低体温是不符合生理的,效果也不会好,强烈的冷刺激甚至会诱发宝宝抽搐。
说了这么多,心急的爸爸妈妈一定直呼看不下去了!到底怎么做呢?好吧,现在我直接告诉大家怎么做。
具体怎么做?
第一, 物理降温要选择合适时机,尽量避开体温急剧上升期。这时候宝宝往往表现为手脚冰冷,甚至有点发紫,稍大一点的宝宝会有明显的寒颤。这个时候贸然采取物理降温特别是强烈的物理降温方式不符合生理,可能诱发宝宝寒颤反应加重,外周毛细血管收缩加重甚至诱发惊厥。
第二, 是尽量选择温和的物理降温方式。比如不要捂被子,少穿衣服,摘掉帽子,这些是相对温和的物理降温方式。如果是冬季,适当提高室内温度到20+℃,减少较大温差给宝宝带来的不适感和刺激。
在温和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体温持续超过39℃,这是有两个选择,1.吃退热药。2.继续物理降温。第一种更为合理(我国和其他国家指南个共识均是如此),除非宝宝吃药后仍然高热不退。这时候的物理降温可以选择温热毛巾搽腹股沟、腋下,温水洗浴或者搽浴,水温选择和平时宝宝洗澡相同的温度或者稍低,不宜泡在浴缸中,而是淋浴或者洗浴最佳,这样水蒸发过程中才能带走热量,否则适得其反。另外洗浴过程中宝宝如果有明显的不适哭闹,甚至寒颤,请立即停止这种物理降温方式。
至于酒精搽拭和冰袋退热这回事,不适合作为家庭物理降温的方式。留着让医生用了处理特殊病人吧。
第三, 适时使用退热药。国内普遍的观点是38.5℃以上就可以使用,美国的共识是39℃。当然这个值是可以灵活掌握的。怎么把握呢?我觉得重要的是看宝宝的精神状态,有些宝宝体温烧到快39℃,仍然表现得更平常差不多,这个时候你也可以暂时不吃退热药而是用一些温和的物理降温。有些宝宝体温虽然只有38℃,但是感觉状态不佳、哭闹,大一点的宝宝还可能述头疼,全身酸痛,这个时候其实没有必要死守38.5℃这个值,给宝宝吃退热药不仅可以退热还可以止痛,提高宝宝的舒适感。退热药目前推荐(WHO、APP以及中国指南和共识都是推荐这两种)用于儿童的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作为一线用药。正常使用情况下安全而有效,所以按照说明剂量服用你不用纠结副作用这件事情。当然超量使用另当别论,离开剂量谈副作用是没有意义的,馒头无毒也可以撑死人的。
第四, 适当多饮水,维持宝宝尿量和平时相当或者稍多。宝宝发热时通过体表蒸发和呼吸呼出的水分都会比平时多出不少,同时也为代谢旺盛,宝宝在发热的初期尿量也会明显增加,因此适当的补充水分是维持宝宝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方法。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宝宝身体的热量就不容易通过蒸发散热等方式散发掉,尿量也会明显减少。严重的导致高渗性脱水,不但不利于退热,还不利于宝宝内环境稳定,给宝宝的免疫系统添乱,不利于疾病恢复。但是如何喝水为适当呢?个人认为维持宝宝尿量稍多于平时为宜,一般来说,宝宝发热水分丢失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明显的口渴感,大一点的宝宝都会主动要水喝,需要注意的是小宝宝,口渴时可能只会哭闹,爸爸妈妈一点要考虑到是否是口渴了。当然喝水也不是越多越好,宝宝肾脏的稀释功能小于成人,过多饮水会给宝宝肾脏带来负担,严重者引起水中毒。门诊中偶尔会遇到家长强行给宝宝喂水导致宝宝双眼浮肿。
第五, 明确病因,积极去除病因。发热只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算一种病,因此去除病因釜底抽薪才能最终控制体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