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其临床特征是:由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表现为挤眼、撅嘴、皱眉、摇头、仰颈、提肩等;以后症状加重,出现肢体及躯干的爆发性不自主运动,如躯干扭动、投掷运动、踢脚等。30%~40%患儿因咽部肌肉抽搐而发出重复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如犬吠声、喉鸣声和咳嗽声等,半数有秽亵言语。85%患儿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患儿智力不受影响。起病在2~15岁之间,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发病无季节性,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
本病与中医的痰证、风证有相关之处,可归属于慢惊风、抽搐、瘛S、筋惕肉p等范畴。
中医中药、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已广为开展,有效报导很多,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
病因病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因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故《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也。”
气郁化火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口出异声秽语。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脾虚痰聚 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雍塞胸中,心神被蒙,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肝旺,肝风挟痰上扰走窜,故头项、四肢、肌肉抽动。
阴虚风动 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头摇肢搐。阴虚则火旺,木火刑金,肺阴受损,金鸣异常,故喉发异声。
【临床诊断】
(1)起病年龄在2~15岁。
(2)有复发性不自主的重复、快速、无目的动作,并涉及多组肌肉。
(3)多发性发音抽动。
(4)可受意志控制达数分钟至数小时。
(5)数周或数月内症状可有波动。
(6)病程至少持续1年。
【辨证论治】
辨证思路 以八纲辨证为主,重在辨阴、阳、虚、实。本病其标在风火痰湿,其本在肝脾肾三脏,尤与肝最为密切。往往三脏合病,虚实并见,风火痰湿并存,变异多端。气郁化火者,病初多为肝阳上亢,属实证,其面红耳赤,急躁易怒,抽动频繁,舌红苔黄;脾虚痰聚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面黄体瘦,胸闷作咳,抽动无常,舌淡苔白或腻;阴虚风动者,为肝肾不足,属虚证,其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抽动无力,舌红苔少。
论治方法 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以平肝熄风为基本法则。气郁化火者,宜清肝泻火,熄风镇惊;脾虚痰聚者,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阴虚风动者,宜滋阴潜阳,柔肝熄风。本病来渐去缓。取效贵在守法守方。必待浊痰去,风火熄,筋脉润,脏气平,则病可缓解。若仅以强制之法使其宁静,实难根治。总宜先标后本,或标本兼顾为要。
证治分类
(1)气郁化火证候 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 本证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发作频繁,抽动有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特征。兼痰火者,粗言骂人,喜怒不定,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方药 清肝达郁汤加减。常用药;栀子、菊花、丹皮清肝泻火;柴胡、薄荷、青橘叶疏肝解郁;钩藤、白芍、蝉蜕平肝熄风;琥珀、茯苓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大便秘结者,加摈榔、瓜蒌仁顺气导滞;喜怒不定,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竹茹清化痰热。
(2)脾虚痰聚证候 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辨证 本证以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纳少,舌淡苔白或腻,脉滑为特征。
治法 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十味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健脾助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枳实顺气消痰;远志、枣仁化痰宁心;钩藤、白芍、石决明平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痰热甚者,去半夏,加黄连、瓜蒌皮清化痰热;纳少厌食者,加神曲、麦芽调脾开胃。
(3)阴虚风动证候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辨证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舌红绎,苔光剥,脉细数为特征。
治法 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滋阴潜阳;生地、阿胶、鸡子黄、麦冬、麻仁、白芍柔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心神不定,惊悸不安者,加茯神、钩藤、炒枣仁养心安神;血虚失养者,加何首乌、玉竹、沙苑子、天麻养血柔肝。
【其他疗法】
中药成药:
(1)当归龙荟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气郁化火证。
(2)泻青丸:每服3~5g,1日2~3次。用于气郁化火证。
(3)琥珀抱龙丸:每服1丸,1日2次。用于脾虚痰聚及痰热者。
(4)杞菊地黄丸:每服3~6g,1日2~3次。用于阴虚风动证。
推拿疗法::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 足三里。
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太冲、风池、百会。配穴:印堂、迎香、四白、地仓、内关、丰隆、神门。
(2)耳针:皮质下、神门、心、肝、肾,每次选2~3穴。耳穴埋针,每周2次。每日可按压2~3次,每次5分钟。
【预防与调护】
预防
(1)平时注意合理的教养,并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保证儿童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不过食辛辣炙的食物或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
调护
(1)关怀和爱护患儿,耐心讲清病情,给予安慰和鼓励,不在精神上施加压力,不责骂或体罚。
(2)饮食宜清淡,不进食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
(3)注意休息,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不宜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