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指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层以下的病变,常规内镜检查对其诊断困难。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EUS)具有操作灵活方便、消化管壁层次结构显示清晰之优点,能分辨出病变位于消化管壁的准确位置,佐以细针抽吸(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或经内镜粘膜切除技术,可对粘膜下病变做出病理诊断。我们对行mEUS检查的71个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做回顾分析,探讨mEUS对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0年5月至2007年7月因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隆起病变行内镜超声检查的粘膜下病变患者69例,男43例,女26例,平均年龄55岁(30-81岁),病变共71个。壁外压迫和粘膜上皮病变(如息肉、癌等)不纳入本研究。
1、2仪器和方法 应用PENTEX EG-3840T型双钳道电子胃镜、PENTEX CGI-4000型电凝-注水机、FUJINON-SP-701小探头超声系统,探头频率7.5 MHz、12MHz和20MHz。用双钳道胃镜先做常规上消化道检查,明确隆起部位后以一个钳道注水使病变部位浸入水中,另一钳道送入超声小探头作超声检查,所有内镜及超声影像由电脑录像和/或采集清晰图片并保存。
肿物回声性质参照消化道第三层(高回声)和第四层(低回声),依据病变大小、影像特征以及起源于管壁何层作出影像学诊断[1]。由2位内镜医师复习每个病变的录像和/或图片,独立作出诊断,如意见不一致,经讨论并由第3位医师协助解决。
2、结果
71个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中,球部48个(67.6%),降段23个(32.4%)。囊肿最多见,共33个(46.5%),且多位于球部(27/33),其他包括间质瘤15个(21.1%),脂肪瘤8个(11.3%),粘液腺瘤2个(2.8%),血管瘤1个(1.4%),Brunner腺增生5个(7.1%),副乳头4个(5.6%),EUS无法定性3个(4.2%),病变的类型、分布及超声影像特点。
3、讨论
内镜结合组织活检能使许多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粘膜表浅病变)得到明确的诊断,但对于粘膜深层及以下的病变和消化道外脏器或病变压迫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往往无法作出诊断。mEUS能在内镜直视下直接对可疑病变及其周围进行超声扫描检查,从而获得清晰的超声图像,准确显示病变在消化道壁的层次部位或与消化道管壁的关系,并根据其起源层次和病变回声强弱、均匀与否、边缘情况及周围淋巴结等影像特点提示病变的性质,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最好方法[2,3]。
mEUS通常能清晰地显示消化管壁的五层结构,但由于Brunner腺体的存在,十二指肠球部壁的1-3层结构多表现为一层强回声带,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对于十二指肠球部,mEUS常不能清晰地显示出肠壁的五层结构,与其他报道一致[4]。
本组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中,球部占了67.6%,粘膜下病变中以囊肿最为多见,占46.5%(33/71),其他较常见的还有脂肪瘤、间质瘤等。对9个经病理或囊肿抽吸治疗证实的粘膜下病变,mEUS诊断的准确率为88.9%。
囊肿以十二指肠球部最为多见,均位于粘膜下层,mEUS对其的诊断具有特异性,但粘液腺瘤和部分Brunner腺增生的超声影像表现为不规则的囊性占位,本组分别有2例降段粘液腺瘤和球部Brunner腺增生即为上述表现,应注意鉴别。另外,粘膜下血管瘤的超声表现也多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占位,依靠单纯的影像表现常难与囊肿鉴别,我们对1例怀疑血管瘤而mEUS检查又无法与囊肿鉴别的粘膜下病变行内镜多普勒检查[5],探及确切的动脉血流信号,诊断为动脉瘤。因此,我们认为内镜多普勒检查作为mEUS的补充,可能对粘膜下血管瘤和囊肿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可避免盲目的穿刺或切除治疗,其临床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脂肪瘤位于粘膜下层,声像特征为密集的高回声占位,病变较大时可见后方回声衰减,但少数脂肪瘤回声稍低,要注意鉴别。间质瘤多位于固有肌层,声像图特征均为低回声占位病变,常呈梭形或椭园形,与肌层低回声带延续,病变边界清楚,体积较小者内部回声均匀,病变较大时可出现不均匀回声甚至液性暗区。恶性间质瘤体积多较大,内部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可出现灶性高回声斑点,可有“断壁征”,病变周围还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但mEUS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并不可靠[6],较大的良性肿瘤也可有相似改变。本组1例较大的间质瘤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而对另外10例mEUS诊断的间质瘤患者,因肿瘤小,未作切除,其中2例于1年后复查未见肿瘤长大。
Brunner腺增生和十二指肠副乳头等隆起,如内镜检查时仔细观察,通常可作出正确诊断,不必作内镜超声,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综上,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粘膜下病变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并能根据mEUS结果,正确选用相应的治疗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