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人到老年,腰背痛,腿脚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认为这种疼痛不用治疗,挺一挺就能熬过去。实际上,骨质疏松症一旦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时,骨骼中的骨量已经丢失30%-50%以上了。这是由于骨骼中的矿物质减少,骨骼中的骨小梁变细p变脆或发生断裂,从而导致上述症状。出现如上症状,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及时治疗,不能掉以轻心,否则疼痛不但不会消失,还会进一步加重。那么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下降,由于强度下降,轻微创伤甚至日常活动也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是脊柱、髋部、腕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大。那么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呢?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往往较高。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3)老年人进食少,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4)户外运动减少。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骨质疏松是一种增龄性变化,在30~40岁时,人体内骨数量达到一生中的高峰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数量开始减少,皮质骨变薄,骨小梁减少。那么我们普通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如何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呢?
首先,在青少年和壮年时期,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碳酸饮料、少喝咖啡,这些都会导致身体里钙元素的流失。同时,要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适量的日照,增加骨骼中的钙质。尽量让自己三四十岁时骨质能有一个更高的峰值和质量,这样即使日后骨质流失,也会有一个较好的钙质基础。
对于中老年朋友,最好每晚睡觉前服用1次钙剂,以抵消夜间的低血钙。如果在服用钙剂的同时加服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效果更好。对于中老年女性来说,我们推荐在绝经期前后就开始常规补充钙剂。除了口服补充钙剂之外中老年朋友还应注意合理饮食和运动。戒烟限酒,不偏食,多喝牛奶。有些老年朋友因为害怕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采取“宜静不宜动”的生活方式,殊不知,保持正常的骨钙量和骨密度需要不断的运动刺激。运动量减少,不注意体育锻炼,骨丢失加快。因此,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中老年朋友应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多参与体育活动。
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
1)疼痛: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部多见。
2)身高缩短、驼背:它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变形而引起的,是临床上的重要体征之一。
3)骨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胸腰椎、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及踝部。
如果不幸地,我们发生了骨质疏松性的骨折,应该怎么治疗呢?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这里以脊柱压缩性骨折为例。
目前,对椎体高度丢失大于1/3,或多节段压缩骨折,且疼痛剧烈者多主张手术治疗。随着医疗器械和手术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锥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逐渐成为治疗趋势。医生会在患者的压缩椎体注入骨水泥,提升患椎强度,改善后凸畸形,缓解疼痛。同时,口服钙剂,适量日照和功能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