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围间隙(VRS),也有称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MRI能够在体显示这一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结构,并发现VRS的增多和扩大与多种神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VRS增多和扩大见于老年脑、高血压、糖尿病、痴呆、脑白质病变、脑积水、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隐球菌感染、儿童脑发育性疾病等。
过去一直认为,VRS是蛛网膜下腔伴随穿通血管进入脑实质的延伸,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目前认为,VRS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
VRS分为三种类型:
①随着豆纹动脉通过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这里称基底节型;
②随着髓质动脉进入大脑半球灰质,延伸至白质,称大脑半球型。
③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的VRS,称中脑型。大脑半球型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是脑老化的一个特征,未发现基底节型VRS与年龄有关。
VRS常常很小,直径约1-2mm。在VRS内的穿通动脉直径<0.4mm,血管周围有一很窄的间隙,约0.3mm,因此,在MRI上是看不到的。只有当VRS扩大到一定程度(直径>0.66mm)后,MRI才能显示。一般认为,直径<2mm的VRS属正常解剖结构,见于各个年龄组的健康人。VRS常见于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相对少些。直径>2mm的VRS被认为是VRS扩大。扩大的VRS的特征是边界光滑清楚,呈圆形或线形,与穿通动脉的行径相一致,在MRI的T1WI、T2WI和FLAI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是相同的。无对比剂增强效应,无占位效应。FLAIR对于区别VRS和缺血灶非常有用,缺血灶呈高信号区域,而VRS与CSF的信号相同,呈低信号改变。大的VRS常常最先出现在前穿质的穿通动脉周围,于MRI横断面在前连合周围可以看到,既使在年轻人也有可能看到。另一个典型部位是半卵圆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