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仅停留在截肢手术上,这对患者从身体上到精神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以骨肉瘤为例,20世纪70年代初期统计结果标明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约是20%。但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出现和放射治疗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随着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应用于临床,骨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使得以保肢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成为可能。术前化疗可以缩小肿瘤的边界,从而为外科切除提供机会。此外,因为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多数情况下临床确诊肿瘤时,全身其它部位可能会存在微小转移灶,约10 %~20 %的骨肉瘤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发现有转移灶(肺和/或骨转移),约40 %~60 %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远处转移。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肿瘤转移的发生率,所以对于保肢治疗,化疗是必不可少的治疗过程。通过规范的保肢治疗,以骨肉瘤为例,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70%。
80年代,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明确骨与软组织肿瘤病变所累及的范围提供了准确的方法,为保肢治疗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假体材料及设计的发展,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应用,成熟的神经血管吻合技术等都促进了保肢治疗的开展。现在保肢治疗已成为大多数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同时很多研究证明保肢治疗与截肢手术相比,患者生存率统计学上差异没有显著性。并且保肢治疗术后生活质量较截肢手术有明显的优势,如Otis等计算截肢后佩戴假肢行走耗能比保肢术后行走耗能高34%,他们认为保肢治疗对患者有着功能及心理上的优势。
在90年代以前,主要以定制式假体(Custom-made Endoprosthese)为主。90年代随着组配式假体(Modular Endoprosthese)的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长骨和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都可以利用人工假体进行重建,而同种异体骨库的建立也为肿瘤切除后重建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重建方法。术前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肿瘤体积及侵袭性,使原本需要截肢的患者可以进行保肢治疗。人工假体在材料和设计上的改进显著地提高了假体寿命和患者术后功能。
保肢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依赖于多学科的发展,如影像学、假体材料与设计、同种异体骨库的建立,放化疗的发展,它们使得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部分骨恶性肿瘤患者在取得了满意的肿瘤学疗效同时,保肢技术使得他们拥有较好的术后肢体功能。很多随访结果说明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在保肢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已经令人十分满意,并且这些随访结果已用于指导治疗,改进假体设计,明确研究方向。施行保肢手术早已成为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