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直接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包括流感、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及EB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等许多感染因子都可能与本病有关,但其脑脊液未检出病毒抗体,脊髓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为非感染性炎症性脊髓炎。
2、症状:
①可导致病变部位以下的神经功能障碍 ,造成感觉、知觉、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②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③因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压疮、疼痛、感染、肌肉挛缩、关节僵硬变形、骨质疏松、甚至骨折等)。
3、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症是保证功能恢复的前提。
①高颈段脊髓炎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选用有效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必要时气管切开进行人工辅助呼吸。
② 排尿障碍者应保留无菌导尿管,每4~6小时放开引流管1次。当膀胱功能恢复,残余尿量少于100ml时不再导尿,以防止膀胱痉挛,体积缩小。
③保持皮肤清洁,按时翻身、拍背、吸痰,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压疮。皮肤发红部位可用10%酒精或温水轻揉,并涂以3.5%安息香酊,有溃疡形成者应及时换药,应用压疮贴膜。
(2)药物治疗
①皮质类固醇激素急性期,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短程冲击疗法,连用3~5天,之后逐渐减量维持4~6周后停药。
②免疫球蛋白连用3~5天为1疗程。
③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常用维生素B1、甲钴胺肌肉注射。
(3)康复锻炼:
急性瘫痪期需保持功能位置,并对瘫痪的肢体进行按摩及被动的功能练习,改善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肢体挛缩、强直,当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时,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功能运动,使其早日康复。
4、护理:
(1)体位摆放: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将其瘫痪肢体的关节保持功能位或对抗痉挛位,保护踝关节防止足下垂。
(2)翻身: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急性期每2h一次,恢复期每4h一次;轴向翻身(保持脊柱稳定)。
(3)大、小便管理: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干燥,做好大小便后的清洁护理。
①小便管理:定时定量饮水,预防泌尿道感染,可轻叩耻骨上方、大腿内侧根部等排尿反射触发点鼓励患儿自行排尿,鼓励每日定时辅助蹲位训练排尿,严禁挤压膀胱排尿。
②大便管理:根据脊髓损伤的水平及障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及体位,鼓励每日定时辅助蹲位排便,可采用腹部按摩,沿肚脐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或用含润滑液的手指轻柔按摩肛周或肛管,刺激排便反射产生。
(4)安全管理:
①脊髓损伤患者多存在肢体感觉障碍,对温、痛感觉不敏感,需警惕外伤、烫伤及冻伤,温水泡脚时,水温控制在38-40℃。
②活动受限:选择正确的转移、移动方法,预防跌倒。
(5)呼吸系统管理: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其深呼吸及用力咳嗽,尽可能让患者采取坐位或立位,增加胸腔容积。
(6)饮食:选择高纤维、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如鱼、瘦肉、鸡肉,蔬菜、水果等)以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并利于大便通畅。
(7)预防骨折:骨质疏松易引起骨折。
①注意补钙(如口服钙剂),多进食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②尽可能增加站立及运动时间。
③选择正确的运动、活动方法。
(8)心理疏导:正视心理辅导,正确面对疾病或残疾,关心鼓励患儿,多与患儿交谈、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对于预后较差患儿,不歧视、不抛弃,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各种功能训练方案;进行家庭康复,必要时使用支具辅助增加肢体负重能力,加强残存功能训练,重树信心以利于回归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