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高三学生,成绩自认为还可以,现在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我很想考一个名牌大学,但是又怕失败 ,现在我感觉到比较紧张,有时头昏,睡眠也差,一想到万一高考失败,我的心咚咚直跳、心烦、上课时注意力分散,脑子变笨,我感到压力非常大”。
这个热线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随着高考的临近,考前综合症已提前在这个学生心理反应出来。
二、家庭 、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出现的考前综合症。
三、社会。说到底,学生心理问题的反映,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反应。类似这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是个别现象,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面对这样一批考生,学校怎么办?老师怎么办?
四、求助对象。学生在困惑或困境中发出的求助信息“我该怎么办?”我们面对这样的考生,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考生面临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们别无妙方良药,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外,就是向社会呼吁:关心孩子!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把青春期分为初期和晚期,青春初期又称为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相当于高中和中专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人的时期,到这一时期末,即年满十八岁,身心已基本成熟。
青年初期学生的生理特点
这一阶段学生体形的发育基本完全,脑与神经系统发育完全,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趋于稳定协调,但神经系统的复杂化和大脑活动的机能仍在逐步完善过程中。
青年初期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这为他们进行繁重的学习、工作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但这时,仍处于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家长和老师应十分注意、关心他们的健康,引导他们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睡眠时间,防止学习负担过重,注意劳逸结合,预防疾病的发生。
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1、社会性 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加深刻地懂得学习的社会价值,他们准备走向独立生活,毕业后是升学还是就业?他们的压力非常大,但必须作出选择,这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心理的发展具有了明显的社会性。
2、探索性 随着学习的复杂化和深刻化,他们渴望从理论上对人生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论证,他们寻求真理,希望尽快打开科学的大门,逐渐形成了对人生、世界比较稳定的看法,但是仍未成熟,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认识模糊的情况。
3、创造性 青年初期勤奋好问,兴趣日益广泛,有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又为他们的创造性奠定了个性心理方面的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已有的水平限制,又容易对自以为正确的想法固执己见,不容易接受某些正确的观点。
4、闭锁性 青年初期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和隐蔽,不轻易流露自己的内心活动,日渐远离成人。他们希望有自己的房间,不喜欢父母拆看同学和好友的书信。这种闭锁性增加了了解和教育他们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渴望被人理解,渴望真挚的友谊和信任。
5、独立性 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在行为、情感和道德准则等方面要求自治。随着身心的发展,自尊心也日益明显。家长和老师们激发他们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内心的自信、自爱和自立的意识,增强其独立性。
注意用脑卫生
青年初期这一阶段,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有的同学超负荷透支脑力。
脑神经细胞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既对抗,而又协调的功能,当人们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时,大脑皮层有关区域里负担相应功能的细胞就开始兴奋,并逐渐加强而在大脑皮层里占据优势地位,此时,学习或工作效率最高。但兴奋超过极限就会逐渐减弱,而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此时就会出现类神经衰弱症状(如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差等)。
如果能及时地更换性质不同的工作就使原来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细胞逐渐兴奋,让已经疲倦的那部分细胞逐渐抑制而获得休息。比如,做完一两个小时的数学题,再看小说,听听音乐;学习外语后,读读诗歌或稍作点轻微的体力劳动,这样,大脑的工作区域就可以得到调整。有些人在学习已经出现头痛、眼花,效率下降等疲惫症状后,采用凉水冲头、洗脸、咬唇、扯发等强刺激来迫使自己继续学习。
这些错误的做法会使已经疲惫不堪的脑神经细胞继续兴奋,导致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就可能导致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的发生。
遵循教育规律,激励孩子高考成功
教育规律有两条:
(1)教育的宏观规律,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要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年高考专业的调整,就是根据就业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增减专业的设置。教育的宏观规律反映了国家建设的战略决策。
(2)教育的微观规律,也就是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老师和家长最主要是遵循微观规律。遵循这条规律:
我认为首先要认识一个基础,注意两个基本点。
1、认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爱。爱是教育的出发点,爱又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传统是给予,如“我给予你那么多物质上的关心”――这就是传统的爱。而现代教育的爱是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爱:给予。二是现代的爱:尊重。尊重人格,尊重需要,体谅学生的处境。这里谈一谈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就是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现在学生填自愿大多由家长包办,家长想要孩子考什么学校,填什么专业,孩子得照办,孩子选择的基本权利被剥夺了。本来是孩子参加高考,而填报自愿却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这样带来的后果,有时是不堪设想的。两年前一位学生高考,按照家长的意见填报自愿,该生落选了。其母是知识分子,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擅自作主让孩子拿钱去读成大。
这样一来,孩子读大学了,父母有了面子,殊不知孩子根本不喜欢读成大,高考失败后本想复读,来年考上一所好大学。由于孩子的父母决定一切,孩子的心理冲突非常激烈,母子关系对立,近三年的时间,孩子自卑感非常强烈,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障碍。所以,高考时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成绩、身体条件、爱好、兴趣,充分尊重孩子填报专业,不要既害孩子,又害自己。
2、两个基本点。即:自尊心和自信心。
按照马斯洛的层次论,自尊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考名牌大学,选好专业,是学生自尊的心理需要。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持清晰的头脑,切记好高骛远,但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选择专业,既切合实际,又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还要做到任何时间都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要维护考生的自信心。因为没有自信心的人很难有上进心。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有兴趣从事艰苦的学习活动。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打退堂鼓。所以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是实施三步曲,坚持四个原则
1、实施三步曲。
一是沟通 沟通就是交心谈心,孩子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需要倾述,需要体谅,因此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困境,帮助释放压力,使孩子轻松。
二是协助制定合理目标 对孩子的目标要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
三是进行激励 孩子需要激励时孩子的优点是越鼓励越多,缺点是越说越多。有些家长有意无意贬低孩子。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增添心理压力。
2、坚持四个原则
真诚原则,城心诚意地对待孩子。
理解原则。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的处境。
整体原则。家长,老师,学生要配合,互相促进。
差异性原则。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成绩,要求不一样,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
对家长要求六个学会
(1)学会尊重,尊重学生的权利,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
(2)学会等待,当孩子与家长有心理冲突时,家长不要以势压人,谁对谁错,要等待孩子对事物的从新认识。
(3)学会宽容,孩子有错时,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态度要宽容。
(4)学会欣赏,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的优点,常用肯定性的语言“你真行”。
(5)学会合作,父母和孩子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上应采取合作态度,切忌居高临下。
(6)学会创造,引导孩子积极思维,敢于向“为什么”挑战。
只要家长做好以上6个方面,会有利于孩子稳定心态。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四种不同类型的家长
(1)民主型家长,这样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取商量态度。
(2)支配型家长,这样的家长常说“你应该干什么,快去干什么”。
(3)冷漠型家长,家长不关心孩子,训斥责骂多,孩子在家庭没有温暖感。
(4)贬低型家长,看不起孩子,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由于家长的贬低,孩子主动性差,有自卑感。
其中民主型家长最符合教育规律。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和升学问题。要平等协商,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
对考生的心理调适
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调节
1、成绩教好的考生。他们由于成绩较好,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考试时一旦遇到解不出的难题,不免会惊慌失措,产生一种焦急情绪,从而影响成绩。因此,家长平时注意给孩子以适当的挫折教育,训练孩子面对困难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在高考即将来临的一周里,可这样告诉孩子,你不会做的题目,许多人也不一定会做,因为你的成绩在多数人之上。
当遇到难题时,告诫自己不要急躁,可以先做完其他试题之后再去思考。
2、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要自己相信,只要准备充分,临场发挥正常,是能够升入大学的。所以,对这类考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树立信心。如果发现他信心不足,应对其进行鼓励,暗示,使他产生信心。首先应让其放下思想包袱,告诉他,考好了不是上“天堂”,考不好也不是下“地狱”。
只要他能轻装上阵,就是胜利。其次,告诫他考前也不要太放松,要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在具备自信心的状态下,可以使许多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生把现有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
3、学习成绩差的考生 这一类考生,家长在考前除了督促孩子有重点的进行复习外,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调节其心理。首先,告诉孩子,读大学也不是你的唯一出路,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考不上大学,但可以将此次考试作为一次磨练,为来年的再次考试做准备;第二,要防止自暴自弃,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鼓励孩子带着轻松的心情进考场,这类考生也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预料之外的好成绩。
二、几种情绪不佳的调适方法
1如何消除孩子焦虑?
有些考生一直紧张,莫名其妙地提心吊胆,这就是焦虑。通过谈心,谈话,不谈竞争,多鼓励,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
2孩子成绩下降怎么办?
成绩下降有几种原因:
(1)、 厌学心理 缺乏学习动机和需求,无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表现为没有志向,缺乏信心,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障碍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学习活动需要有意注意,分心、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是有意注意障碍,学习成绩不良生注意障碍原因有:自控不足、情绪波动。
(3)、记忆疲劳 有一些学生学习很努力,由于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在大脑抑制过程中就会出现记忆疲劳现象,生理上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麻木等。心理上表现为思维迟钝、情绪波动、厌烦、倦怠、反应速度降低等。
(4)、考试焦虑心理 没有焦虑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焦虑是对生活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适中的焦虑能发挥最高学习效率,在一般的情况下,焦虑情绪低的人可以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效率,焦虑程度高的人学习效率在有压力时反而会降低。
学习成绩不良生与成绩良好的学生比较,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产生高焦虑的原因有;外部压力大,大脑休息不足,学习环境不适应,疑虑考试失败等。
(5)、 家庭破裂 现在父母离异比率较高。家庭破裂对孩子伤害很大,学生思想包袱严重,多忧寡欢,严重影响学习。
(6)、社会原因 进入早恋的学生,把时间花在谈恋爱上,也可造成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读大学是高经济负担,于是得过且过,混日子。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复杂,根据具体情况与孩子进行沟通。
3、怎样帮助孩子调节过分紧张心理
有一个高三学生给我打热线说:“每次考试时总是没有信心,考试成绩直线下降,我非常难过。我妈说:考试时你太紧张了。现在上课提问时,生怕老师喊到我的名字。我就一个愿望,考试时千万别紧张,但考前还是紧张”。
怎么办?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鼓励法:对孩子踏实认真地学习要予以肯定,使孩子充分发现自己学习的优势,对考试产生自信,家长每天对孩子有一两次鼓励赞扬,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高昂起来。紧张心理也就容易消失,这种鼓励赞扬不一定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小事也有可能让孩子振奋起来。当然,鼓励和赞扬要实事求是。
分散注意力法:家长孩子聊聊天,出去散散步,或者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卧室,扫地,擦桌子等。必要时也可以让孩子去找同学轻松轻松,要相信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同龄人在一起是会互相鼓励的。
轻松法:家长可在饭桌上或孩子休息时适当安排看一些喜剧小品、相声类的娱乐节目,听听音乐,或引导孩子讲述一些他身边的愉快故事,这样整个家庭心理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活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无论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自身不能陷入紧张的心理中。
4、如何防止孩子的盲目自信
有些考生凭着自己有点“实力”,脑子还算聪明,就盲目自信,这种心理主要存在于部分“尖子生”中,重点中学中有这种想法的考生更多些。抱这种心态使人自我满足,举足不前,不思进取,这可能导致高考失败。
5、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地分析自己的实力
有些考生在拟定高考目标时往往过高,当这个目标感到很难实现时,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因而增加了心理负担,特别要教育孩子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考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模拟考试成绩,平时学习成绩,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以及应考的心理素质,不必以高一、高二的成绩为准。
对各科的优势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务实地定一个目标。目标建立在能力基础上,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烦恼,考试就会踏实得多,还有些考生平时不努力,总幻想考试时会出现奇迹,更是要不得的。
6、如何避免孩子极度自卑
在尖子生中,有部分人患得患失,怕考试失败,他们想考全国最著名的大学,由于面子又输不起,其本质是自卑感在作怪。成绩好的学生,找准目标后要轻松进考场。
一些考生自然无考上大学的希望而自甘落后,孩子身上总是有优点的,家长应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家长应寻找榜样鼓励孩子,榜样可以是一些伟人年轻时,如何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的事迹。讲榜样应用激励性语言,如“我相信你会像他那样克服困难”。而不是指责罗嗦式的。
要注意让孩子增加愉快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不要把心思全放在考试竞争当中,自己要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
在孩子面对平时的困难时,家长一方面要与孩子一起客观分析面前的事实,同时又注意不让孩子陷入激动情绪,而最好以幽默态度对待,一笑了之。这可以使其本来紧张的情绪变得轻松。孩子学会以微笑对待平时的小困难,才能微笑对待高考大事。
孩子有烦闷,苦恼,痛苦,家长应鼓励孩子找机会自我宣泄。放生大哭,剧烈体育运动等,都是调节不良心理的好办法。
7、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些家庭亲子关系困难,家长和孩子格格不入,甚至孩子对家长的意见反其道而行之,家长对孩子有意见不说还好一点,家长一发表意见,孩子尖锐对立。其原因是:平常父母对孩子关心太少,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指责太多,还有可能是孩子本身瞧不起父母。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应保持冷静,不作无谓的批评和推测,引导而不是训导,严禁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应采取的态度
1、 相信孩子能正常发挥
对孩子有信赖感,充满信心,他就没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如果有意无意的给孩子加压,左指责、右说教,就会增加他们的烦躁情绪。家长应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正常发挥”,树立孩子的信心,不要过分强调高考竞争,以免给他造成“成败在此一举”的心理压力;要多倾听,多鼓励。这样,他才能平心静气地进入考场,发挥应有的能力。
《家长指导语》我们相信你高考能正常发挥。只要你尽了力,我们就十分满意!
2、 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孩子经过努力,还是离目标较远时,容易产生自责、失去信心;二是孩子为达到这一目标,虽然仍在努力,但心理压力很大,他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应对这种压力。这无疑就削减了用于复习备考的精力,而容易使他产生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
实际上,做父母的这时要让孩子知道的是,父母不会因为他考试成绩的多少而影响对孩子的爱。要使他感受到,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自己的至爱。这样的态度,才真正让孩子感到踏实,心理上才会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家长指导语》我们对你的期望,就是考试正常发挥,不管考得如何?我们都不会责怪你。
3、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心理氛围
创造一个自然、宽松、平静的学习环境,就能消除他们的疲劳,松弛他们的紧张神经,减轻大脑中的压抑感。在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家庭气氛中,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异常活跃,灵感往往产生在苦苦思索后的恬静气氛中。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天天讲道理,横比喻,竖举例,把家长的焦虑心情传递给孩子,使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家长的压力之下,在这种压力下,考生心理异常紧张,会严重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4、坚决避免家庭纠纷、随意变换住所。
在考前一段时期和考试过程中,家长不要在考生面前争吵,怒骂或斥责,这会使孩子临场前闷闷不乐,精力不易集中,注意力分散,思维被搅乱,影响正常发挥。
还要提醒家长的是,在高考冲刺阶段,要避免使孩子产生陌生感,如变换住所,变换家具位置,购买孩子不喜欢的新的家用物品。因为,任何一点变动,都会引起孩子心理的波动。还有,不要替孩子清理书桌,书包,床头,以避免孩子为我自己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而烦躁。
5、减少亲朋好友的互访
亲朋好友具有不同的知识,修养水平,他们的谈话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有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形成。有时,他们的好心关怀,劝慰,担心,反而会把孩子心绪搞乱,而且接待客人的嘈杂声音和杂乱的环境也不利于考生安心学习。
6、不要渲染考试的艰难和考试的后果
要引导孩子按高考时间学习,熟练应用基础知识,不能再作新试卷,学新内容,高考试题中,基础占30%,中等占40%―50%,理论上中等智力的考生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考550分没有问题。复习基础知识还能增强信心,稳定情绪。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断渲染考试的艰难,分析考不好的后果。这样会使孩子临场恐惧,“怯场”。
考试前、考试期间,要禁止考好了的“许诺”或考不好的“威胁”性的语言,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心理上增加负担,使他们容易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只要他们不慌不忙,愉快轻松,扎实努力,就是成功的预兆。
7、应重视孩子的意见
应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发言机会。如孩子有了委屈或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想向人倾诉,以得到情感上的安慰和平衡。多和孩子商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这样他会更好的接受家庭的决定,亲近并尊敬父母。
8、家长应做到“五要”
一要情绪稳定。家长情绪稳定形成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有助于考生情绪稳定,家长心情不稳定,心情紧张,则不利于考生良好的心态的建立。
二要情绪愉快。家长对考生考试充满信心,家庭气氛好,都会对考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强化考生的自信心。
三要告诉考生只要尽力就行,这有利于减轻考生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亲亲松松上考场,认认真真的做答卷。
四要搞好考生的饮食卫生。按时科学的饮食规律,给孩子制定菜谱,要注意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的搭配。乙酰胆硷是记忆力传递因子,科学实践证明人体大脑含乙酰胆硷的高低直接影响记忆力、智力的好坏,家长应在正常饮食中给孩子补充一些复合乙酰胆硷类(磷脂类)的食品,比如大豆、鸡蛋、动物肝脏、豆制品等。使他们体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参加高考。
五要做好必要的监督检查。帮助考生做好考试中的物质准备,对孩子的考试用品,像皮、笔、准考证等考生要自己准备,家长可以提醒,但不要代劳。去考场时间做必要的提示。
9、家长要应做到“五不要”
一不要给孩子制定每门考试分数指标。
二不要规定孩子考什么大学
三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报志愿,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
四是如果孩子不同意送考最好不送,送孩子上考场,不利于孩子考试信心的加强,反而增加了考试的压力。
五不要在考试期间打听孩子的考试情况。否则易引起情绪波动。
10、警惕家长的自卑感
有些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这样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尚未“出手”已被先“亡”了几分志气和威风。更易使考生陷入“宿命”的误区。认为自己没有读大学的“命”,并由此对成功失去信心。因此,家长要说些积极的话,不要说“人家某某学习多刻苦”“你就是不争气”等泄气的话,要用些激励性的语言,使考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11、不要盲目对比
有的家长在孩子复习与考试的紧要关头,要么拿其他成绩差的与孩子作对比,或者拿成绩好的与自己孩子作比较。这都会给孩子造成不比要的心理压力。
上述的种种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
与考生家长谈高考
二个热线的提示
[热线实录一]
“我是一个高三学生,成绩自认为还可以,现在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我很想考一个名牌大学,但是又怕失败 ,现在我感觉到比较紧张,有时头昏,睡眠也差,一想到万一高考失败,我的心咚咚直跳、心烦、上课时注意力分散,脑子变笨,我感到压力非常大。
“我该怎么办?”这位学生在热线中求助。
[热线实录二]
“我是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我的孩子一诊考试五百四十多分,我很担心孩子高考时发挥得不好,考不上重点大学,每想到这件事,我就烦躁不安,睡不好觉,我请求热线给予帮助”。
[热线实录一]是学生出现的考前综合症。
[热线实录二]是家长出现的高考前综合症。
这两个热线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随着高考的临近,考前综合症已提前在这个学生和一个学生家长的心理反应出来。
二、家庭。 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出现的考前综合症,家长又怎样对待自己出现的考前综合症。
三、社会。说到底,部分学生和家长心理问题的反映,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反应。类似这位学生和这位家长的心理问题决不是个别现象,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面对这样一批考生,学校怎么办?老师怎么办?
四、求助对象。学生在困惑或困境中发出的求助信息“我该怎么办?”我们面对这样的考生,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考生面临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们别无妙方良药,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外,就是向社会呼吁:关心孩子!
家长出现的考前综合症怎样纠正?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家长的积极态度
根据心理学研究,考生精神压力60%―80%来源于家庭,受家庭消极情绪的影响,要让学生心情轻松上考场,必须先治好家长“高考综和症”。
自我减压
家长的心理压力表现有:一是陪读陪考。在高三学生中陪读陪考的占70%左右,有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参加进来;二是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部包揽。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替孩子做了,让孩子一门心思读书,考上重点大学,考名牌大学;三是有意地制造“一级战备”状态。越是高考临近,许多家庭气氛越紧张,有的家长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生怕孩子名落孙山。
如此种种对孩子过分“保护”、“关心”和“担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往往大于正面效应。起到了消极暗示作用,无形中使孩子增加了“考不起大学”对不起父母的心理压力,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使心理失衡,引起过度紧张、焦虑。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萎靡不振,到考场上难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因此,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于平时能自觉学习的孩子,没有必要在考前对他们给予过分的关注和担心,以免给孩子增添过多的心理负担。三是有宽松、祥和的家庭环境,才能对孩子的精神状态起到积极的暗示和影响,让孩子能心情愉快地参加高考。
调整过高的期望值
一些考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追根溯源都与父母的高期望值有关,如父母常对孩子讲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了。家长的用意是激励自己的孩子,却未想到自己的言行像“紧箍咒”一样戴在孩子的头上。若是考不上名牌大学,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脱离了考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常常会造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结果。
父母对子女期望太高,望子成龙,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常见原因,因此,父母及早调整好心态及认知模式,是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的关键。
消除自卑感
有些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常在邻里之间和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孩子不如谁家的孩子,学习不努力,,这样会使孩子在心理产生挫败感――尚未“出手”已被先“亡”了几分志气和威风。这种“唱低调”的做法,看似“谦虚”,实是自卑的表现,常会传染给孩子,使其心理蒙上阴影。
如果在模拟高考中的成绩不理想,便会使考生产生自卑感。失去取得成功的信心。家长的自卑还容易使考生陷入“宿命”的误区,认为自己读不读大学靠命运来决定,自己陷入无所作为的误区。
克服片面化倾向
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孩子得了高分就喜上眉梢;得低分就怒气横生。惩罚毫不留情。家长情绪化的态度,对考生的心理稳定极为有害。有些家长过于重视和强调学习的时间,孩子的休息、睡眠、运动等则无暇顾及。殊不知,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有利于大脑充分发挥功能,而一味的苦读则会使大脑兴奋与抑制的生物节律失调,产生“自我抑制”而影响学习。
家长高考综合症和学生高考综合症互相依托,甚至可以造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纠正,会导致学生高考失败。
遵循教育规律,激励孩子高考成功
教育规律有两条:
(1)教育的宏观规律,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要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年高考专业的调整,就是根据就业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增减专业的设置。教育的宏观规律反映了国家建设的战略决策。
(2)教育的微观规律,也就是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老师和家长最主要是遵循微观规律。遵循这条规律:
我认为首先要认识一个基础,注意两个基本点。
2、 认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爱。爱是教育的出发点,爱又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传统是给予,如“我给予你那么多物质上的关心”――这就是传统的爱。而现代教育的爱是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爱:给予。二是现代的爱:尊重。尊重人格,尊重需要,体谅学生的处境。这里谈一谈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就是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
现在学生填自愿大多由家长包办,家长想要孩子考什么学校,填什么专业,孩子得照办,孩子选择的基本权利被剥夺了。本来是孩子参加高考,而填报自愿却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这样带来的后果,有时是不堪设想的。两年前一位学生高考,按照家长的意见填报自愿,该生落选了。其母是知识分子,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擅自作主让孩子拿钱去读成大。
这样一来,孩子读大学了,父母有了面子,殊不知孩子根本不喜欢读成大,高考失败后本想复读,来年考上一所好大学。由于孩子的父母决定一切,孩子的心理冲突非常激烈,母子关系对立,近三年的时间,孩子自卑感非常强烈,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障碍。所以,高考时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成绩、身体条件、爱好、兴趣,充分尊重孩子填报专业,不要既害孩子,又害自己。
2、两个基本点。即:自尊心和自信心。
按照马斯洛的层次论,自尊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考名牌大学,选好专业,是学生自尊的心理需要。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持清晰的头脑,切记好高骛远,但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选择专业,既切合实际,又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还要做到任何时间都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要维护考生的自信心。因为没有自信心的人很难有上进心。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有兴趣从事艰苦的学习活动。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打退堂鼓。所以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是实施三步曲,坚持四个原则
1、实施三步曲。
一是沟通 沟通就是交心谈心,孩子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需要倾述,需要体谅,因此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困境,帮助释放压力,使孩子轻松。
二是协助制定合理目标 对孩子的目标要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
三是进行激励 孩子需要激励时孩子的优点是越鼓励越多,缺点是越说越多。有些家长有意无意贬低孩子。这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增添心理压力。
2、坚持四个原则
真诚原则,城心诚意地对待孩子。
理解原则。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的处境。
整体原则。家长,老师,学生要配合,互相促进。
差异性原则。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成绩,要求不一样,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
对家长要求六个学会
(1)学会尊重,尊重学生的权利,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
(2)学会等待,当孩子与家长有心理冲突时,家长不要以势压人,谁对谁错,要等待孩子对事物的从新认识。
(3)学会宽容,孩子有错时,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态度要宽容。
(4)学会欣赏,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的优点,常用肯定性的语言“你真行”。
(5)学会合作,父母和孩子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上应采取合作态度,切忌居高临下。
(6)学会创造,引导孩子积极思维,敢于向“为什么”挑战。
只要家长做好以上6个方面,会有利于孩子稳定心态。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四种不同类型的家长
(1)民主型家长,这样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取商量态度。
(2)支配型家长,这样的家长常说“你应该干什么,快去干什么”。
(3)冷漠型家长,家长不关心孩子,训斥责骂多,孩子在家庭没有温暖感。
(4)贬低型家长,看不起孩子,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由于家长的贬低,孩子主动性差,有自卑感。
其中民主型家长最符合教育规律。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和升学问题。要平等协商,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
对考生的心理调适
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调节
1、成绩教好的考生。他们由于成绩较好,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考试时一旦遇到解不出的难题,不免会惊慌失措,产生一种焦急情绪,从而影响成绩。因此,家长平时注意给孩子以适当的挫折教育,训练孩子面对困难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
在高考即将来临的一周里,可这样告诉孩子,你不会做的题目,许多人也不一定会做,因为你的成绩在多数人之上。当遇到难题时,告诫自己不要急躁,可以先做完其他试题之后再去思考。
2、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要自己相信,只要准备充分,临场发挥正常,是能够升入大学的。所以,对这类考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树立信心。如果发现他信心不足,应对其进行鼓励,暗示,使他产生信心。首先应让其放下思想包袱,告诉他,考好了不是上“天堂”,考不好也不是下“地狱”。
只要他能轻装上阵,就是胜利。其次,告诫他考前也不要太放松,要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在具备自信心的状态下,可以使许多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生把现有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程度。
3、学习成绩差的考生 这一类考生,家长在考前除了督促孩子有重点的进行复习外,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调节其心理。首先,告诉孩子,读大学也不是你的唯一出路,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考不上大学,但可以将此次考试作为一次磨练,为来年的再次考试做准备;第二,要防止自暴自弃,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鼓励孩子带着轻松的心情进考场,这类考生也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预料之外的好成绩。
二、几种情绪不佳的调适方法
1如何消除孩子焦虑?
有些考生一直紧张,莫名其妙地提心吊胆,这就是焦虑。通过谈心,谈话,不谈竞争,多鼓励,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
2孩子成绩下降怎么办?
成绩下降有几种原因:
(1)、 厌学心理 缺乏学习动机和需求,无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表现为没有志向,缺乏信心,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障碍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学习活动需要有意注意,分心、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是有意注意障碍,学习成绩不良生注意障碍原因有:自控不足、情绪波动。
(3)、记忆疲劳 有一些学生学习很努力,由于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在大脑抑制过程中就会出现记忆疲劳现象,生理上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麻木等。心理上表现为思维迟钝、情绪波动、厌烦、倦怠、反应速度降低等。
(4)、考试焦虑心理 没有焦虑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焦虑是对生活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适中的焦虑能发挥最高学习效率,在一般的情况下,焦虑情绪低的人可以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效率,焦虑程度高的人学习效率在有压力时反而会降低。
学习成绩不良生与成绩良好的学生比较,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产生高焦虑的原因有;外部压力大,大脑休息不足,学习环境不适应,疑虑考试失败等。
(5)、 家庭破裂 现在父母离异比率较高。家庭破裂对孩子伤害很大,学生思想包袱严重,多忧寡欢,严重影响学习。
(6)、社会原因 进入早恋的学生,把时间花在谈恋爱上,也可造成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读大学是高经济负担,于是得过且过,混日子。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复杂,根据具体情况与孩子进行沟通。
3、怎样帮助孩子调节过分紧张心理
有一个高三学生给我打热线说:“每次考试时总是没有信心,考试成绩直线下降,我非常难过。我妈说:考试时你太紧张了。现在上课提问时,生怕老师喊到我的名字。我就一个愿望,考试时千万别紧张,但考前还是紧张”。
怎么办?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鼓励法:对孩子踏实认真地学习要予以肯定,使孩子充分发现自己学习的优势,对考试产生自信,家长每天对孩子有一两次鼓励赞扬,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高昂起来。紧张心理也就容易消失,这种鼓励赞扬不一定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小事也有可能让孩子振奋起来。当然,鼓励和赞扬要实事求是。
分散注意力法:家长孩子聊聊天,出去散散步,或者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卧室,扫地,擦桌子等。必要时也可以让孩子去找同学轻松轻松,要相信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同龄人在一起是会互相鼓励的。
轻松法:家长可在饭桌上或孩子休息时适当安排看一些喜剧小品、相声类的娱乐节目,听听音乐,或引导孩子讲述一些他身边的愉快故事,这样整个家庭心理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活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无论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自身不能陷入紧张的心理中。
4、如何防止孩子的盲目自信
有些考生凭着自己有点“实力”,脑子还算聪明,就盲目自信,这种心理主要存在于部分“尖子生”中,重点中学中有这种想法的考生更多些。抱这种心态使人自我满足,举足不前,不思进取,这可能导致高考失败。
5、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地分析自己的实力
有些考生在拟定高考目标时往往过高,当这个目标感到很难实现时,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因而增加了心理负担,特别要教育孩子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考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模拟考试成绩,平时学习成绩,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以及应考的心理素质,不必以高一、高二的成绩为准。
对各科的优势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务实地定一个目标。目标建立在能力基础上,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烦恼,考试就会踏实得多,还有些考生平时不努力,总幻想考试时会出现奇迹,更是要不得的。
6、如何避免孩子极度自卑
在尖子生中,有部分人患得患失,怕考试失败,他们想考全国最著名的大学,由于面子又输不起,其本质是自卑感在作怪。成绩好的学生,找准目标后要轻松进考场。
一些考生自然无考上大学的希望而自甘落后,孩子身上总是有优点的,家长应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家长应寻找榜样鼓励孩子,榜样可以是一些伟人年轻时,如何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的事迹。讲榜样应用激励性语言,如“我相信你会像他那样克服困难”。而不是指责罗嗦式的。
要注意让孩子增加愉快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不要把心思全放在考试竞争当中,自己要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
在孩子面对平时的困难时,家长一方面要与孩子一起客观分析面前的事实,同时又注意不让孩子陷入激动情绪,而最好以幽默态度对待,一笑了之。这可以使其本来紧张的情绪变得轻松。孩子学会以微笑对待平时的小困难,才能微笑对待高考大事。
孩子有烦闷,苦恼,痛苦,家长应鼓励孩子找机会自我宣泄。放生大哭,剧烈体育运动等,都是调节不良心理的好办法。
7、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些家庭亲子关系困难,家长和孩子格格不入,甚至孩子对家长的意见反其道而行之,家长对孩子有意见不说还好一点,家长一发表意见,孩子尖锐对立。其原因是:平常父母对孩子关心太少,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指责太多,还有可能是孩子本身瞧不起父母。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应保持冷静,不作无谓的批评和推测,引导而不是训导,严禁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应采取的态度
1、 相信孩子能正常发挥
对孩子有信赖感,充满信心,他就没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如果有意无意的给孩子加压,左指责、右说教,就会增加他们的烦躁情绪。家长应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正常发挥”,树立孩子的信心,不要过分强调高考竞争,以免给他造成“成败在此一举”的心理压力;要多倾听,多鼓励。这样,他才能平心静气地进入考场,发挥应有的能力。
《家长指导语》我们相信你高考能正常发挥。只要你尽了力,我们就十分满意!
2、 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孩子经过努力,还是离目标较远时,容易产生自责、失去信心;二是孩子为达到这一目标,虽然仍在努力,但心理压力很大,他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应对这种压力。这无疑就削减了用于复习备考的精力,而容易使他产生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
实际上,做父母的这时要让孩子知道的是,父母不会因为他考试成绩的多少而影响对孩子的爱。要使他感受到,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是自己的至爱。这样的态度,才真正让孩子感到踏实,心理上才会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家长指导语》我们对你的期望,就是考试正常发挥,不管考得如何?我们都不会责怪你。
3、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心理氛围
创造一个自然、宽松、平静的学习环境,就能消除他们的疲劳,松弛他们的紧张神经,减轻大脑中的压抑感。在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家庭气氛中,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异常活跃,灵感往往产生在苦苦思索后的恬静气氛中。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天天讲道理,横比喻,竖举例,把家长的焦虑心情传递给孩子,使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家长的压力之下,在这种压力下,考生心理异常紧张,会严重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4、坚决避免家庭纠纷、随意变换住所。
在考前一段时期和考试过程中,家长不要在考生面前争吵,怒骂或斥责,这会使孩子临场前闷闷不乐,精力不易集中,注意力分散,思维被搅乱,影响正常发挥。
还要提醒家长的是,在高考冲刺阶段,要避免使孩子产生陌生感,如变换住所,变换家具位置,购买孩子不喜欢的新的家用物品。因为,任何一点变动,都会引起孩子心理的波动。还有,不要替孩子清理书桌,书包,床头,以避免孩子为我自己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而烦躁。
5、减少亲朋好友的互访
亲朋好友具有不同的知识,修养水平,他们的谈话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有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形成。有时,他们的好心关怀,劝慰,担心,反而会把孩子心绪搞乱,而且接待客人的嘈杂声音和杂乱的环境也不利于考生安心学习。
6、不要渲染考试的艰难和考试的后果
要引导孩子按高考时间学习,熟练应用基础知识,不能再作新试卷,学新内容,高考试题中,基础占30%,中等占40%―50%,理论上中等智力的考生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考550分没有问题。复习基础知识还能增强信心,稳定情绪。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断渲染考试的艰难,分析考不好的后果。这样会使孩子临场恐惧,“怯场”。
考试前、考试期间,要禁止考好了的“许诺”或考不好的“威胁”性的语言,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心理上增加负担,使他们容易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只要他们不慌不忙,愉快轻松,扎实努力,就是成功的预兆。
7、应重视孩子的意见
应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发言机会。如孩子有了委屈或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想向人倾诉,以得到情感上的安慰和平衡。多和孩子商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这样他会更好的接受家庭的决定,亲近并尊敬父母。
8、家长应做到“五要”
一要情绪稳定。家长情绪稳定形成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有助于考生情绪稳定,家长心情不稳定,心情紧张,则不利于考生良好的心态的建立。
二要情绪愉快。家长对考生考试充满信心,家庭气氛好,都会对考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强化考生的自信心。
三要告诉考生只要尽力就行,这有利于减轻考生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使他们亲亲松松上考场,认认真真的做答卷。
四要搞好考生的饮食卫生。按时科学的饮食规律,给孩子制定菜谱,要注意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的搭配。乙酰胆硷是记忆力传递因子,科学实践证明人体大脑含乙酰胆硷的高低直接影响记忆力、智力的好坏,家长应在正常饮食中给孩子补充一些复合乙酰胆硷类(磷脂类)的食品,比如大豆、鸡蛋、动物肝脏、豆制品等。使他们体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参加高考。
五要做好必要的监督检查。帮助考生做好考试中的物质准备,对孩子的考试用品,像皮、笔、准考证等考生要自己准备,家长可以提醒,但不要代劳。去考场时间做必要的提示。
9、家长要应做到“五不要”
一不要给孩子制定每门考试分数指标。
二不要规定孩子考什么大学
三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报志愿,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
四是如果孩子不同意送考最好不送,送孩子上考场,不利于孩子考试信心的加强,反而增加了考试的压力。
五不要在考试期间打听孩子的考试情况。否则易引起情绪波动。
10、不要盲目对比
有的家长在孩子复习与考试的紧要关头,要么拿其他成绩差的与孩子作对比,或者拿成绩好的与自己孩子作比较。这都会给孩子造成不比要的心理压力。
上述的种种误区,很容易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甚至产生考试焦虑障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