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说,高血压是一目前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的临床综合征,属于血管疾病,是心、脑、肾疾病的危险因素。联合国卫生组织称其为“沉默的杀手”。既然病因不明,那目前临床医生又是怎么治疗的呢?相对西医一味的降血压,中医治疗更科学,更注重标本兼治。鄙人一直认为,临床治疗的最高境界是在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规范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
中医观点:
高血压病属“眩晕”、“头痛”范畴,称为“风眩”病。中医辨证责之于风,盖风性上扬,易犯巅顶,病机十九条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古代医家治眩晕多从肝论治,治虚治痰治风为重点,然本病多本虚标实,又有阴阳偏盛偏衰之殊,病因病机多样化,治疗各有侧重,作者试谈高血压病的辩证论治。
病因病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忧思脑怒,情志抑郁,久郁化热伤阴,肝阳上亢;饮酒过度,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上蒙清窍;劳倦内伤,体力透支,或过度安逸,久坐久卧耗气,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年老体衰,脏腑受损,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每致风阳上扰;以上因素,单一或多因素致病,治疗首先追究病因病机,尤其是无症状的高血压病当以病因论治。可发为头痛、眩晕、耳鸣等头目不清症状。治疗上宜以清肝、育阴、潜阳、化浊为治疗大法。
本病按中医分型。主要分肝胆火盛,肝阳上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四个证型。
1、肝胆火盛。症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处方:风池、太冲、行间、曲池、合谷。刺灸方法:风池施捻转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提插捻转泻法。方义:太冲、行间同属肝经,清肝泻胆;合谷、曲池同属大肠经,阳明多气多血可清热泻火。风池为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清肝胆之火而止眩晕。
2、 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处方: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侠溪。随症加减:阴虚甚者加京门、太溪。
刺灸方法:太溪、三阴交、肾俞、肝俞、京门施补法;太冲、风池、侠溪施泻法。方义: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肾俞、京门为肾之俞募穴,相伍为用,滋水涵木;三阴交益阴补肾,调和诸阴;肝俞、太冲平肝潜阳,降逆止眩;风池、侠溪泻肝胆火而潜阳止眩。
3、阴阳两虚。症状:头晕目花,心悸耳鸣,腰酸腿软,筋肉p动,失眠多梦,夜间多尿,若偏阴虚者,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少津,脉细弦数;若偏阳虚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
西医观点:
高血压在我国成年人中,平均发病率为4.94%(3~10%)。本病病因尚未十分明确。长期精神紧张而缺少体力活动,有高血压家族史,体重超重,饮食中食盐含量多和大量吸烟者,其发病率偏高。本病发病机理,学说众多。一般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障碍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因素、肾脏等也参与发病过程。
常伴脑、心、肾损害,且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胀、耳鸣、眼花、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多尿、夜尿继而少尿、蛋白尿、血尿等。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临床多为缓进型。急进型诊断依据为:①病情进展迅速,舒张压常持续在17.3千帕以上。②眼底出血、渗出或视神经乳头水肿。
西医降压药物的目标是有效控制血压。降压的靶目标为<140/90mmHg。
药物选择如下:
1、利尿剂 为常用的一线降压药,适用于老年人,肥胖者,有肾衰或心衰的高血压病患者,常用药物:呋塞米、螺内脂、氨苯喋啶、吲达帕胺、氢氯噻嗪、氯噻酮、甘露醇。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适用于年轻人,心力衰竭或心肌梗塞患者,有糖尿病蛋白尿的患者。常用药物:卡托普利,伊那普利,贝那普利(洛丁新)、雷米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喹那普利、地拉普利、群多普利等。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ⅡRA) 为最新一类的降压药,特别适用于对其他降压药有不良反应的患者,能明显提高治疗顺应性。常用药物:科素亚、代文、伊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4、 β受体阻滞剂 特别适用于年轻人,发生过心肌梗塞,伴心绞痛,心率偏快或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常用药物: 心得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乐尔、比索洛尔、塞利洛尔、阿罗洛尔等。
5、 钙拮抗剂(CCB) 适用于老年人和心绞痛的患者,常用药物: 维拉帕米,长效异搏定,地尔硫卓、硝苯地平、倪福达、非络地平、氨氯地平、尼卡地平、尼索地平、拉西地平等。
6、 α1受体阻断药 能安全有效的降低血压。对目前公认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无不良影响。长期应用可出现耐药,常选药物:特拉唑嗪、哌唑嗪、压宁定、多沙唑嗪等。适用于少数情况,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