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病情易反复发作。
中医认为本病的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
病因病机
一般说来,湿疹与脾胃受损,运化失常关系密切。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至肌肤甲错。因此,中医常辨证分型为湿热蕴肤、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常选用清热利湿止痒、养血润肤类中药治疗。
名医经验
艾儒棣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虽多,但离不开一个“湿”字,在治疗本病时要以“治湿”为主。自拟马齿苋汤(马齿苋、野菊花、黄芩、丹皮、僵蚕、龙骨、紫荆皮),各期湿疹均可以在此方基础随症加减,效如桴鼓。除此之外,艾老还常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以调和脾胃,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实为治本之策。
外治之法
急性期渗出明显者,可以选用10%黄柏溶液或马齿苋、野菊花、蒲公英等煎水冷湿敷;慢性期可外用药膏、皮肤针及中药外洗,促进皮损愈合。若局部干燥、皲裂、鳞屑明显者,需加强局部保湿,往往能有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部分患者,每于秋冬季发作加重,局部保湿至关重要。
注意事项
1、忌口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还是因人而异。正如前述,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有些与季节相关,有些与饮食相关。如果过敏原检测有明确的食物过敏因素,或者日常生活中食用某种食物后(如海带、海鲜、火锅)病情加重,则应避免。生活中自己要学会观察各种诱发加重因素。
2、红豆薏米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通过服用红豆薏米来除湿。这两种物质既是食物,也是药物,中医认为它们确实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但是只是针对湿热体质的患者,且不能久服。如果脾虚湿盛等其他体质患者则不宜服用。建议患者不要自己随便食用,一定要在门诊提前咨询医生。
3、过敏的问题:部分患者确实与过敏相关,除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总结之外,还可以通过体外过敏原IgE检测、斑贴试验等来明确。一旦发现,应该尽量避免再次接触,防止诱发加重病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