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糖尿病是发达国家继心血管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约有1.35亿糖尿病患者,预测2025年将上升到3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据统计20-70岁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3.2%,因此糖尿病也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常会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如大脑、肾脏、心脏、外周血管。糖尿病足就是对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没有得到及时正确治疗以后,出现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糖尿病后下肢动脉血管受损,导致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加上末梢神经病变以及细菌感染而出现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二、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等下肢缺血表现。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同时会出现静息痛,即在安静状态下足趾、足部或小腿也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在夜间或寒冷的情况下更为剧烈,病人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提示患者下肢缺血加重,血管甚至完全闭塞。此时检查患足会发现下肢苍白、紫绀、瘀黑、冰冷、甚至肢端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患肢股动脉、N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三、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查体、化验检查、血管B超,糖尿病足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很多患者往往是因为出现了并发症以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因此有条件的人定期查体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出现了并发症也必须首先控制好血糖,并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否则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四、治疗
过去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高达10%左右,同时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数年龄较大,术后创伤面大,伤口很难愈合,很容易感染和复发。患者截肢后,两年内死亡率高达50%多。随着现代介入技术的发展糖尿病足的治疗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首先必须牢记糖尿病足的治疗应该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
1、糖尿病本身的治疗:
通过药物及饮食等治疗控制好血糖,目前通过这些治疗血糖水平都能够比较好地得到控制。
2、迅速恢复下肢血供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关键:
过去通过药物治疗,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对于早期轻度的下肢缺血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对于血管已经明显狭窄,下肢缺血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甚至会因为其作用缓慢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不管早期和晚期,介入治疗在恢复血供方面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目前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内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栓旋切抽吸术,腔内血管超声消融术,血栓斑块切除术等。
(1)血管内溶栓术:通过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中,利用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这对于早期因血栓形成而导致的血管闭塞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对于陈旧性血栓疗效欠佳。
(2)球囊扩张成形术:对于因动脉粥样斑块或陈旧性血栓而导致的血管狭窄具有较好的疗效,现在意大利、美国先后研制出长达20公分,直径仅2毫米的长球囊,其具有较好的顺应性,扩张成形效果较以往的短球囊效果好,尤其是对于病变较长的血管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目前应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支架植入术:对于用球囊扩张后血管仍旧存在狭窄的病变可考虑使用支架进行治疗,目前多主张对于大血管可使用支架治疗,对于膝以下的小血管不主张使用支架治疗,虽然意大利及美国已经研制成功适于小血管的药物支架,但因为仍旧存在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问题,因此能不使用最好不要在膝以下血管使用支架。
(4)腔内血管超声消融术:利用低频高能超声粉碎血栓及斑块,它对于新鲜血栓效果较好,但对于陈旧性斑块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导管费用较高。
(5)血栓旋切抽吸术:利用高速旋转的切吸导管将血栓抽吸到导管中,对于新鲜的血栓效果较好,但对于陈旧性斑块效果欠佳,导管费用也较高,同时只适于大血管的血栓,对膝以下的血管血栓不适合,因为其导管较粗。
(6)血栓斑块切除术:利用带有刀片的切除导管对斑块进行切除,条件必须是导丝能够通过血管真腔,否则将会损伤血管,其导管费用同样较高,但它可以解决2毫米下肢小血管的狭窄。
3、恢复供血后的康复治疗:
血管打通后,后续的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足对血管的损伤可以累及到微小血管,因此打通主血管后,还应进行后续治疗。另外若使用了支架,也需要进行抗凝等后续治疗。若血管闭塞时间过长,开通血管后会出现再灌注性损伤,也需要及早地进行预防和治疗。这些治疗主要包括:扩血管、抗凝、溶栓、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中药、抗氧化剂、抗感染等治疗。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应该及早治疗,其治疗应该是以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单纯的中药或西药治疗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具体选用哪种介入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由介入专科医生来决定。目前我科通过介入治疗,使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几乎降为零,所有的患者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