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本身并不是肿瘤。这种突起常因血管壁结构的异常导致。颅内动脉管壁中层缺乏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血管周围缺乏支持结构,在高压血流冲击下,在血管分叉处等薄弱部位逐渐形成瘤样突起,即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常见于中年人,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的危害在于其破裂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的诊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颅内动脉瘤常常难以发现,临床未破裂动脉瘤常无症状,除非特别行脑血管造影才能发现,因此发病隐匿。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因动脉瘤破裂引起严重症状就诊于急诊室。患者发病前多有运动、情绪激动、排便、创伤等一起血压波动的诱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和局灶症状。
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常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剧烈,常形容头痛如同“炸裂般”,可伴有恶心、频繁呕吐,常自觉脖子发硬,大汗淋漓。出血多者常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导致广泛的脑血管痉挛,继而引起脑缺血、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甚至昏迷。动脉瘤破裂后,出血常可因破口血栓形成自行止住。但局部的血栓常易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逐渐溶解,因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动脉瘤再次破溃常导致患者残废、死亡,救治难度极大。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局灶症状,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最多见的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动脉瘤破裂出血前也有局灶性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其他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病人可出现偏瘫、或失语。巨大动脉瘤也可引起视力、视野受损。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当考虑到颅内动脉瘤的可能。其确诊需要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但DSA检查为有创检查,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临床常用CT血管造影(CTA)进行筛查。CTA检查方便快捷,创伤小,图像立体感强。但CTA检查需要高性能CT设备,一般需要64排以上的CT机器,因而限制了基层医院对颅内动脉瘤的筛查。所以,一旦怀疑颅内动脉瘤,应当及时到具备检查和治疗条件的大型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颅内动脉瘤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何时破裂难以预测,因此主张积极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更是如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正如同拆除炸弹一般,技术要求高,治疗风险大,一般应当在具备救治条件的大型医院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和经皮穿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开颅手术创伤大,但对动脉瘤夹闭通常确实,术后复发小。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但治疗费用昂贵,术后仍有可能复发。此外,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手术和栓塞难度亦不同,因此,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卫生经济学等因素综合考虑。无论何种方式,术中均有动脉瘤破裂的可能,而介入栓塞过程中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因短时间难以开颅清除血肿,患者往往难以存活。此外,二者术后均有发生广泛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病情进展迅速,动脉瘤一旦破裂,往往极为凶险,病情恶化。患者如突发动脉瘤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具备神经外科条件的大型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但如经及时救治,多数患者均能够康复,病残率和死亡率极大降低,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福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