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赞 菅凤增 凌锋
摘要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切除齿状突1例,外伤导致C1-C2脱位1例,斜坡脊索瘤经口腔切除手术前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导致环枕关节破坏1例。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通过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CL、ADI和CMA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病人中手术后CT复查有2例病人两颗C2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其余螺钉位置均较好;所有病例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随访3-36个月,1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其余26例均改善。结论:C2椎弓根-C1侧块/枕骨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颈交界区内固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陈赞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螺钉-钛棒系统;
通过本组病例我们为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颅颈交界区失稳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应用本项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失稳具有固定确切,术中可以通过螺钉间的撑开技术进行整复C1-C2脱位的作用,术后患者可以早期离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的优点。但在植入C2椎弓根螺钉之前需要评估C2椎弓根情况,以确定植入螺钉的危险性。
图1术前常规进行颈椎螺旋CT检查,并三维重建,A为三维CT水平位重建,B为三维CT矢状位重建,C为三维CT冠状位重建,一例患者左侧C2椎弓根狭小,如 所示,直径只有2.3mm,无法植入椎弓根螺钉。
图2 A为术前三维CT矢状位重建可见C1C2垂直方向脱位;B为术后三维CT矢状位重建可见C1C2垂直脱位复位,C1C2后方植骨融合后形成骨桥( )。;C为术前三维CT水平位重建可见C1C2水平方向脱位,齿状突向后移位。D为术后三维CT水平位重建可见C1C2水平方向脱位复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