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分钟有4个脑瘫儿童出现,就有12个家庭遭遇不幸!并且我国的脑瘫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的脑瘫患儿高达500万以上。
在这个群体中,很多患儿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规范的治疗也是加重脑瘫残疾的原因之一。对于脑瘫的治疗必须遵守个体化、多专业参与,分阶段治疗的原则。
脑瘫的发病机制主要什么?
脑瘫主要是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出生后一岁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也就是指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受到某种侵害。损伤而造成的永久性的异常姿势及运动异常。这种姿势和运动的异常是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的。
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脊部表面的外胚层细胞所组成的神经板,神经板在胚胎2―3周时即出现。神经板褶陷成为长形中空的神经管,管的顶端变宽形成脑室,并形成3个明显的膨大体,它们最终发育为脑的3个主要部分――前脑、中脑、后脑。由最早出现的神经板迹象到神经管闭合这个时期形成的神经胚是经过了由诱导―增殖―迁移―分化―神经功能的发育过程。人类胚胎神经的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
第一期:相当于胚胎第7―10周,此期皮质板开始形成。
第二期:相当于胚胎第10一H周,此期皮质板厚度增加,细胞密度增加。
第三期:相当于胚胎第12―13周,此期皮质板分为明显的内、外两层。
第四期:相当于胚胎第13一15周,此期皮质板进一步增厚,细胞体积增大。
第五期:相当于胚胎第16周至出生,在第7个月时皮质结构模―式便已完备。
完整的脑发育过程除上述阶段外,还包括神经细胞的发育。人类大脑由l 400一l 500亿个细胞组成,结构极为复杂。人脑发育时,神经元的数量以每分钟几十万个的速度增长着,从仅有的一丝未成熟、末分化的细胞到产出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大脑,是非常严密、精细的,尤如种植庄稼一样需要有优良的种子、肥沃的土地和风调雨顺的气候,方能获得丰收。
在人类,即需要有良好完整的基因、染色体,健康的妊娠环境,丰富全面的营养才能发育成一个完美的大脑。
小儿脑瘫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小儿脑瘫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育,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将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痛苦,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那么小儿脑瘫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多年来许多围生期危险因素被认为与脑瘫的发生相关: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氧缺血产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
国内外对脑瘫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血等事件的重要原因。胚胎早期的这种发育异常主要来自受孕前后孕妇体内外环境影响、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疾病引起妊娠早期胎盘羊膜炎症等.
曾有文献把目前引起脑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约治疗不孕的约物、保胎约等;高产次,高孕次有死胎死产史,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妊娠反应重、脐带绕颈、急产不恰当助产,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或黄疸延迟颅内出血、头部外伤、抽搐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还有高产次,高孕次,有死胎死产史,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妊娠反应重、脐带绕颈、急产,不恰当助产,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或黄疸延迟,颅内出血、头部外伤、抽搐、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这些也都是引起小儿脑瘫的病因!
哪些准妈妈可能生出脑瘫儿?
哪些因素会导致准妈妈生出脑瘫儿?脑瘫又称为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多胎妊娠
近年来在对不孕症的治疗中,促排卵约物的应用使多胎妊娠率明显增加,而多胎妊娠与脑瘫关系也日渐引起医学界的注意。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在多胎儿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儿。专家认为原因可能包括:多胎妊娠容易导致胎盘功能相对不足;胎儿间的输血综合征会使胎儿贫血、低体重、心衰等;多胎妊娠还易合并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等。
妊娠期外伤
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外伤多发生在妊娠晚期,而母亲妊娠期外伤与脑瘫发病有密切关系。此外,妊娠期外伤还会引起胎盘血流减少、胎盘血栓形成和胎膜早破,甚至很小的外伤也可使胎儿死亡或胎儿早产。
孕妇的心肺疾病
心血管及呼吸功能障碍可导致早产儿的脑缺血,如动脉导管未闭、低血压、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辐射
孕妇暴露于放射线等辐射环境下可导致脑瘫、小脑畸形和智力障碍。
确诊脑瘫3要素2条件
小儿脑瘫简称 CP 是指在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的发育期内,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害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G及视听觉、言语行为等障碍。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从妊娠到分娩乃至生后1个月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了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也就是指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受到某种侵害、损伤而造成的永久性姿势异常及运动异常。这种姿势和运动的异常是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的,一般是在患儿满周岁时渐渐明显地表现出来而被发现的。
小儿脑瘫概念的核心内容有3个要素即发育时期、 非进行性、永久性。 还有2个条件即运动发育迟缓和异常姿势反射与异常运动模式。
美国脑瘫学会小儿脑瘫分级
美国脑瘫学会将脑瘫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几乎没有行动限制;第二等级,具有中等程度的限制;第三等级,具有重度程度的限制;第四等级,有用性的运动及动作几乎完全不可能完成。从治疗角度又可分为:不需要治疗的脑瘫患儿;只需要利用支具和少量的必要性治疗的脑瘫患儿;需要利用必要的器具和支具,同时需要进行系统治疗的脑瘫患儿;需长期在医疗机构收容治疗的脑瘫患儿。临床上根据功能状态可分为轻、中、重三级,了解脑瘫分级,明确脑瘫治疗。
轻度:可独立行走,精细动作不受限制,智测分大于 70分,语言超过两个字,日常生活能力可独立。
中度:爬行或有支撑行走,精细动作功能受限,智测 50- 70分,语言说单字,日常生活需要帮助。
重度:无法完成粗大运动,精细动作无功能,智测 50 分,语言严重受损,不会发单音,日常生活完全需要照顾。
脑瘫的轻重分级标准(表)
瘫按运动障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一) 轻度
症状轻微,日后不需要依赖他人照顾,可独立完成一切日常生活活动。
(二) 中度
症状较重,治疗后仍需借助于支架和助具才能进行日常生活。
(三) 重度
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尝尝伴有语言、智力障碍、治疗困难,日后很难独立生活,必须终身照顾。
脑瘫 分级
分级
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
IQ
语言
ADL
轻
独立行走
功能不受限
70
2字
独立
中
爬行或有支撑行走
功能受限
50~70
单字
需求帮助
重
无功能
无功能
50
严重受损
完全照顾
脑瘫的功能分级
2004 年国际脑瘫研讨会认为,系统化的脑瘫分类应该包括: ①运动障碍(类型、功能受损程度) ; ②伴随损伤(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癫痫等) ;③解剖学(瘫痪部位) 和神经影像学; ④病因学(发病时间、高危致病因素等)。传统的脑瘫分型主要聚焦于运动障碍类型和瘫痪部位,近年来功能分级已经成为脑瘫分类分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ross Motor Function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已被国内外广泛采用,而脑瘫手功能分级系统也正在逐步推广之中。
1、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MFCS 是Palisano 等于1997 年在长期临床经验基础上,根据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所设计的一套分级系统 ,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该系统将脑瘫患儿分为4 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又根据患儿运动功能的表现分为5 个级别, Ⅰ级最高, Ⅴ级最低(表1) 。GMFCS 是在ICF 理念下诞生的分级方法,注重功能、技能、自发运动,主要通过评价患儿在日常环境(家庭、学校和社区) 中的能力来确定其不同的级别。
国外学者对GMFCS 进行大量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原设计者报道了GMFCS 具有很好的评分者间信度( kappa 系数为0193) ,其他学者也得出了良好的评分者间信度( kappa 系数为0184)。Morris 等还报道了家长与专业人员之间的信度( ICC 为0194),说明GMFCS 具有良好的评分者间信度。不少学者采用平行效度方法对GMFCS 进行效度研究,采用的效标有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国际残损、残疾与残障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2tion of Impairment , Disabilities , and Handicap , ICIDH) 等,研究结果表明, GMFCS 与上述效标之间都具有很好的平行效度 。Rosenbuam 等分析了657 名1~13 岁脑瘫患儿2632次GMFM266 评估结果,成功地描绘出GMFCS 5 个级别的粗大运动发育曲线,为预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提供良好的依据,有效地证明GMFCS 的预测效度。目前GMFCS 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在临床的重要性甚至高于依据瘫痪类型和瘫痪部位划分的分型法。Hanna 等对650 例脑瘫患儿的1940 次GM2FM 结果,根据年龄和GMFCS 分级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分析,确定了GMFM266 分值在不同年龄和GMFCS 级别中的百分位以及参考曲线 ,有利于临床更好地解释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Palisano 等于2008 年报道GMFCS 扩展修订版(修订6~12 岁组内容并扩展至12~18 岁组) 的内容效度,通过3 轮德尔菲评价,专家们一致认同GMFCS 扩展修订版各个级别内容表述的清晰和准确性 。
史惟等在国内最先完整地报道中文版GMFCS 的信度和效度,从而为国内使用GMFCS 评价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现在国内不少脑瘫康复机构已经开始使用GMFCS 评价法确定脑瘫患者的功能受损程度,但是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推广程度还有所不及,应该尽早地把GMFCS 评价列入脑瘫诊断和治疗的常规中。国外通过GMFCS 已经初步确定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轨迹,但是由于研究样本量受限,得出的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我国脑瘫患者的绝对数量大,非常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究。明确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发育轨迹对于早期预判发育结局、制定适合的康复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脑瘫手功能分级系统 脑瘫患儿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手功能障碍,手功能受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他功能的发育,如感觉(特别是触觉) 、精细运动能力、粗大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所以加强对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瑞典学者Eliasson 等于2006 年发表了针对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分级系统MACS。MACS 是针对脑瘫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操作物品的能力进行分级的系统,旨在反映患儿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最典型的日常能力表现,通过分级评定在日常活动中的双手参与能力。MACS 参照GMFCS 的分级方法,同样有5 个级别, Ⅰ级最高, Ⅴ级最低,适用于4~18 岁患儿(表1) ,通过专业人员和家长对瑞典和澳大利亚168 例4~18岁脑瘫患儿的评价,确定了MACS 具有良好的专业人员评估者间信度( ICC = 0197) ,同时与家长间也具有很好的信度( ICC =0196)。MACS 目前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已被翻译成17种文字。Morris 等研究了MACS 在英国脑瘫患儿中的信度,结果显示与开发者保持相似的信度,同时认为环境可能会影响MACS 的评价。史惟等最新报道了中文版MACS 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中文版MACS 同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国内对脑瘫患儿手功能进行分级, 同时指出在进行MACS 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引导家长参与到MACS 的评价工作中来 。
小儿脑瘫抓住“早”的关键是为什么
我们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脑瘫的早期诊断,这主要就是指对出生0-6个月或0-9个月间的婴儿进行脑瘫的诊断,其中对出生0-3个月间婴儿的诊断又称超早期诊断,超早期诊断多称为中枢性协调障碍(ZKS)。具体来说,脑瘫的早期诊断实际上是对脑损伤儿的早期诊断,确切一点说是对存在脑瘫高危因素的脑损伤儿进行早期的诊断,以便做到早期治疗。而强调早诊早治,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婴儿出生后其大脑还在继续发育。不仅大脑重量在不断增加(一般要到7岁时才接近成人的脑重量),而且神经细胞也在继续分化发育(一般要到3岁时基本完成分化,到8岁时接近成人)。虽然脑细胞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但其周围还有许多正常的脑细胞,如果这些脑细胞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那么受损脑细胞的功能就可能得到弥补。所以,抓住关键时期,促进正常脑细胞的发育,是脑瘫治疗的一个关键。临床实践表明,对脑瘫孩子的康复治疗,1岁之内开始的收效很大,3岁内疗效次之,8岁以后疗效就难以预测了。
2、早期尤其是婴儿期,孩子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尚未定型,容易矫治。如果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长期存在,会导致继发性的肌挛缩、废用性肌萎缩,进而引起骨骼变形、关节脱臼等畸形,而骨与关节的变形和脱臼又会加重异常的姿势与运动,形成恶性循环。年龄越大,康复治疗的难度也越大。所以说,脑瘫的治疗效果是越早越好。
痉挛性脑瘫和儿童扭转痉挛大不同
不熟悉的人很容易混淆的两个疾病,这个需要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对于扭转痉挛患者可以通过做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术,改善大脑供血、供养来改善患者的扭转、多动、肌肉张力增高等现象,不过这个手术风险高而体重超过18kg的患儿还可以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治疗来达到完全控制症状的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家属的配合,进行良好的康复,通过临床手术医生的指导效果是很好的。
而痉挛型脑瘫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FSPR手术,通过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并非局限于单个肌肉,往往表现为多个肌肉或肌群痉挛,FSPR术还可以达到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其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FSPR术还有着其他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具体的手术部位,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腰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下肢痉挛,在颈椎部进行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术后再配合相应的康复治疗,就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脑瘫手术前期的康复训练也很重要,如果单纯靠手术解决痉挛是完全不够的,因为手术一旦实施患儿肌力会降低,如果本身就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肌力本来就不高,经过手术一下子放软,更加无法行走,所以说,脑瘫患儿在实施FSPR手术前必须经过长期康复训练,至少孩子可以扶着墙走路,才可以实施手术,俗话说三分手术七分训练。而康复训练汗还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过程。
但是扭转痉挛和脑瘫病因,很多时候因为出生时候的核黄疸因素造成,如果在新生儿出生时候发现核黄疸要立即停止母乳喂养,必要时候换血治疗。
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
共济失调型脑瘫多由小脑损伤引起,由于围产期异常,未成熟儿引起小脑出血或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或锥体与锥体外系损伤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
1、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有明显的延迟,表现运动笨拙不协调,头与躯干调节障碍,1岁左右不会坐,即使会坐也不稳定。只有在两下肢屈曲,外展,支持面扩大的情况下才可能坐稳。站立时间较晚,大终2-3岁或更晚,患儿站不稳,易跌倒,手指精细运动障碍,动作不灵活。
2、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追视与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难。
3、患儿经常张嘴,流口水,讲话慢且发音不清,语言障碍。
4、患儿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正常。
5、平衡功能障碍,立位时重心在足跟部,为了维持平衡,患儿常常足尖翘起,加大足距以扩大支撑面积,向前弯腰以弥补重心后移。走路时因肌肉缺乏同时收缩的功能,维持姿态的能力障碍,而表现为躯干前后摇摆,东倒西歪的醉汉步态。
怎样让脑瘫患儿认识自己的双手
脑瘫患儿因受到痉挛或动作不协调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通过双手去接触及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因此,让脑瘫患儿认识自己的双手,是手部训练中的第一步。
当妈妈抱着刚出生的婴儿时,她会不自主地抚摸他的小手,把自己的手指放他的手掌内,婴儿便会用他的手紧握母亲的手指,妈妈便会认为:这是婴儿不能对自己注视和微笑前所做出的反应。之后,妈妈可以利用婴儿的抓握反射来让他拿一些手摇的玩具,或用双手拉他坐起等等。不久,婴儿的双手可慢慢地伸开,去摸妈妈的脸,抓自己的衣服,吃手指、脚趾、玩具等等,逐步由接触母亲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扩展到周围的环境。这些早期不随意的动作――婴儿期的抚摸、伸开手指、握紧双手,都是将来手部有功能的活动、做精细动作的基础。
小儿脑瘫康复原理以及康复原则
康复治疗原理:
根据脑的可塑性(指脑的适应能力,可在结构与功能上修改自身,适应改变了的客观现象,使脑损伤有恢复的可能)不断强化接触的传递功能,促进递质释放,增加接触电位,激活或建立新的接触联络,恢复正常的移动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原则:
1、早发现、早治疗。越早越好,不仅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还可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
2、综合治疗。根据神经发育规律及运动学原理,采用Vojta法和Bobath法为主,配合手的精细运动及语言训练,加上适当的物理疗法,结合中医的按摩及约物辅助治疗。年龄较大的部分患者需在康复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外科手术。
3、康复、教育与游戏玩耍相结合。小儿时期是成长发育和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互相结合有助于身心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4、家长参与康复疗法。脑瘫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仅靠治疗师每天1-2小时的训练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为保证患者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疗。
5、坚持长期治疗。脑瘫康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切忌中断。
康复训练要由专业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功能障碍诊断,再通过专业的训练器材开展针对性治疗,主要以肢体功能锻炼为主。开始得越早越好,即使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术后康复训练也很必要。
脑瘫治疗黄金时间:出生后6~9月内采取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并非不治之症,治疗关键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争取在出生后6~9个月的阶段内采取康复治疗措施,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并且可以防止肌腱挛缩和关节畸形等合并症,从而降低致残率,所以脑瘫患儿能否得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据了解,脑瘫是患儿出生前或出生后大脑受到非进行性外伤导致的以运动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目前中国约有500万以上脑瘫患儿,发病率在我国约占千分之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痉挛性脑瘫,通常表现为手足颤动、关节不灵活、走路不稳、呈机器人步态。脑瘫一般没有明显表现,但如果父母注意观察,有些迹象还是可早期发现的。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即有与人互动的能力,会追随大人说话或微笑,会用哭叫唤起大人的注意,触觉很灵敏,而脑瘫儿反应性很差,动作明显减少,就连吸吮能力都很差,经常出现呛奶,同时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如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肘腕关节屈曲及手经常握拳而拇指内收。有的孩子出现智力发育落后等表现,不能达到相应月龄孩子具备的能力。
小儿脑瘫步态训练?小儿脑瘫可以彻底治愈吗?
小儿脑瘫能治好吗?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专家指出,诊断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小于6个月开始治疗的正常化率可达96.1%。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出现脑瘫症状,一定要及时为孩子治疗,脑瘫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医院的技术设备和专家经验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脑瘫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脑科医院进行治疗。
对于小儿脑瘫的步态训练今天做一简单的讲解,脑瘫患儿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转移能力以及主动屈髋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独站完成后,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阶梯、平行杠练习行走,若有双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进行训练。
手术治疗脑瘫的优点一览表
1、一次性完成多肢体多部位的手术,切口小、出血少、不用输血、痛苦小、无副作用和后遗症。
2、畸形矫正完全彻底,整体功能恢复快,一周明显见效,一般手术后住院半个月左右。 3、手术治疗脑瘫的优点中,运用手术治疗脑瘫,非手术部位的畸形也可得到矫正。
4、因手术用在了关键处,起到根治的作用;手术后配合药物恢复脑功能,恢复好。
5、手术一次成功,避免了多次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脑瘫语言障碍训练=发音+理解力+表达力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语言障碍属于一种常见的脑瘫症状。今天我们来说说脑瘫导致的患儿语言障碍。脑瘫儿童的语言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只注意构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训练和发音训练,其实更科学的方法是:在进行构音器官训练之前,首先要训练脑瘫儿童全身状态,因为构音器官的运动受全身状态的左右。只有全身状态趋于正常,脑瘫儿童才能正常发音,下颌、口居、舌才能正常运动。
脑瘫语言障碍训练:
1、发音功能训练:舌功能训练伸缩舌头,添上下口唇舌尖运动舌及附属肌运动舌体运动训练吹气唇运动。
2、理解能力训练:言语性理解能力训练听觉(叫名字)视觉(看图、实物等)非语言性理解训练理解手势辨别常听到的声音跟音乐节奏拍手。
3、表达能力训练:言语表达能力训练模仿发音发音训练说出图画上的物体名称模仿动作练习说话复述故事非言语性表达能力训练表示需要表示物品的用途。
痉挛型脑瘫为何能引起肌张力高
脑瘫肌张力增高:分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
高发病率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最佳治疗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