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显像
显像原理:心肌细胞对某些阳离子有选择性摄取能力,利用放射性药物标记这种物质,注入体内进入心肌,使心肌显像,并且心肌聚集放射性药物的多少与该部位的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从而反应心肌的灌注情况。
临床应用:
1、冠心病的诊断:
心肌显像对冠心病特别是心肌缺血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不仅可直观地观察心肌缺血程度,还可估计病变的范围。本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明显高于ECG,还可以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其诊断灵敏度为:87-93%;特异性:83-91%。对心肌梗塞的诊断灵敏度更高(98%)。
2、评价心肌细胞的活力:
运动负荷与静息显像的综和分析,或硝酸甘油介入试验显像可判断心肌的存活性,尤其冬眠心肌和梗塞心肌的鉴别,对决定是否再灌注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3、评价冠心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
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显像可对冠脉搭桥术、PTCA及其他治疗前后比较,评价治疗疗效;也可用于急性心梗溶栓治疗效果的观察,据灌注范围、再分布情况、心腔大小、心肺比值等可判断冠心病病情预后。
4、心肌病的辅助诊断:
二、心肌阳性显像显像原理:
某些放射性药物不浓集在正常心肌,而可参入或结合于梗塞或坏死的心肌病变,使心梗病灶显影。
临床应用:用于急性心梗的诊断
1、阳性率:在临床症状发生后一周内,穿透性心肌梗塞的阳性率为95%,心内膜下的心梗约80%;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阳性率渐降低。
2、特异性: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分析,如药物性心肌中毒、心肌炎、心肌脓疡、心肌挫伤、心肌钙化及心包炎等均可显影。
3、临床应用价值:
梗塞病灶较小、陈旧性心梗基础上再发心梗、常规心肌显像可疑心梗,应用本方法对确诊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鉴别心肌新梗塞与陈旧性心梗极为有用。20-30%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组织学检查有多发局灶性心肌坏死及心肌细胞溶解,血清酶未升高,本方法能检测出病变。
25-50%的左室下后壁心肌梗塞常伴有右室心梗,常规方法对出现的右室心梗诊断帮助不大,而本方法能发现典型征像。
三、心血池显像和心功能测定
1、显像原理:
采用生理信号多门电路技术,用受检者自身的心电图R波和R-R间期内间隔相等的时间段为信号触发启动?照相机,从而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内心室的系列影像。
2、核素心功能的特点及与其他方法比较
与导管法心室造影比较:两者EF、PFR等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本方法属无创性、重复性好的检查,病人易接受;结果不受心脏几何因素影响;能进行运动试验;能够观察局部心功能变化,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率。
与超声波心动图比较:两者均属无创性检查,然而由于超声波检查结果受心室几何因素和操作者技术及经验影响较大。并且不能进行电生理分析和测定全面的局部心功能,了解局部心功能特点。
3、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及心室功能评价
静息状态下,轻度缺血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大多正常,其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不高,但运动状态下心功能测定,结合相位分析,对冠心病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特异性90-100%,灵敏度90-94%),并可对冠心病进行早期诊断和判断心肌的储备功能。
心脏疾病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判断
急性心梗病人治疗前后的随访:急性心梗病人,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下降,并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正常情况,随病情好转,心功能逐渐恢复。如果监测过程收缩、舒张功能指标未见好转或下降,提示有并发症发生或预后不良。也可观察梗塞部位功能的恢复情况。手术前心功能的评估,判断患者耐受手术能力。
临床新药物治疗等方法的疗效判断及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室壁瘤的诊断
室壁瘤是急性与陈旧性心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5-20%,核素心功能检测可通过观察心室壁运动,相位分析可见局限性振幅下降及时相变化。诊断符合率高达95%,若以X线心室造影为标准,则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功能的评价
右室心功能失调是其常见并发症,代表右室收缩功能的RVEF与右室后负荷有密切关系,与肺动脉压呈负相关,在肺心病早期,RVEF即有不同程度变化。
心脏传导过程观察及传导异常的诊断
时相分析可形象地显示心肌激动传导的起点和路经。用于显示预激综合征和3室性心律异常的异常通道和异常兴奋灶;是观察旁道切除术和射频消融疗效的首选方法;还可检测起搏器发生冲动的部位及传导模式,观察起搏器治疗疗效。
心肌病的辅助诊断及心功能评价。
四、核素心血管造影
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大血管畸形的诊断等,该方法与超声、心导管等检查具有互补作用、相互验证。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可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动态观察等优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