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根本治疗目的为:
1、切除肿瘤原发灶、扩散至甲状腺包膜外的病变组织及受累颈部淋巴结。
2、降低与治疗和疾病相关的致残率。
3、对肿瘤进行精确分期。
4、便于在术后适当时机行I131放疗。
5、便于医师在术后长期精确监控疾病的复发情况。
6、有利于将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危险控制在最低。
经标准病理学检查可知,有20%~50%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特别是乳头状癌)患者有颈部淋巴结受累,即便原发肿瘤很小或局限在甲状腺内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术后超声检查可在20%~31%的患者中检出颈部可疑淋巴结,手术方案也会因此而改变。对肿瘤进行精确分期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均至关重要,然而,与其他肿瘤不同,存在转移灶并不意味着不能切除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原发灶。转移灶对I131放疗敏感,因此,即便存在转移灶,也应在初期治疗时切除甲状腺原发肿瘤灶及其周边可能被累及的组织。
甲状腺癌的手术选择包括甲状腺叶切除术、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切除大部分可见的甲状腺组织,仅保留少量附着在喉返神经进入环甲肌部位周围的组织(约1g)和甲状腺全切术(切除所有可见的甲状腺组织)。保留病变侧后部甲状腺组织(>1g)的次全切除术不适于治疗甲状腺癌。
如有下列情况,建议行甲状腺近全或全切除术:
①肿瘤直径>1cm;
②肿瘤对侧存在甲状腺结节;
③有局部或远端转移;
④患者有头颈部放疗史;
⑤患者一级亲属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病史。年龄较大(>45岁)的患者复发率较高,建议也采用上述术式。
有20%~9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他型肿瘤患者的转移率则较低。行双侧中央(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并降低淋巴结复发率。因无法确诊而切除甲状腺叶或行非诊断性活检后被确诊为恶性病变时,应行甲状腺全切术。对甲状腺多发癌患者应行甲状腺全切术,以确保完整切除病灶,并为I131放疗做好准备。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TNM分期
甲状腺癌的术后分期可用于:
①确定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个体预后;
②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包括I131放疗和TSH抑制治疗,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③确定随访的时间和频率,对高危患者进行更密集的随访;
④有助于患者与其医师更好地交流。
AJCC/UICC基于TNM参数的分类系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肿瘤,也包括甲状腺癌,因为其为描述肿瘤范围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案同时考虑了许多可预测转归的因素,最有意义的预测因素即为存在远处转移、患者年龄和肿瘤范围。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长期随访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长期随访的目标就是对可能复发的患者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尽早发现复发病灶,早期检出复发灶有助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随访的内容依患者病变持续存在或复发危险的大小各不相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TNM分期虽可预测患者的死亡危险,但不能预测肿瘤的复发危险。
要评估患者预后并确定治疗方案,就要按复发危险程度将患者分为3个水平:
低危患者:
在初次手术治疗并清除残留病灶后没有局部或远处转移灶,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均已被切除,肿瘤未侵入局部组织且没有高侵犯性的病理表现或侵袭血管。如果使用I131,那么在初次手术后进行全身放射碘扫描(RxWBS)时,甲状腺床外无I131摄取。
中危患者:
在初次手术时,肉眼可见肿瘤侵入甲状腺旁软组织,或肿瘤有侵犯性的病理表现或侵入血管。
高危患者:
在初次手术时,肉眼可见肿瘤侵入周边组织,肿瘤切除不完整、有远处转移,或在甲状腺残余病灶清除术后行I131扫描时可见甲状腺床外有碘摄取。在接受了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的患者中,同时具备下列所有条件者即为无病状态:没有存在肿瘤的临床证据,没有存在肿瘤的影像学证据(在术后全身扫描时、新近的诊断性扫描和颈部超声检查时,甲状腺床以外均无碘摄取),在缺乏干扰性抗体的情况下,用TSH抑制和刺激期间均无法检测到甲状腺球蛋白(T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