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瘤样病变(ovarian tumor like condition)又称非赘生性囊肿,包括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巧克力囊肿,卵巢的功能性改变形成的潴留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血肿)、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辅助生育技术中控制性超排卵引起的卵巢过度刺激改变等,此外与滋养细胞疾病有关的黄素囊肿也属此类。卵巢瘤样病变尤其是巧克力囊肿和出血性黄体囊肿在形态学上的改变常易与卵巢赘生性肿瘤混淆,造成超声鉴别诊断上的困难。
一、单房囊肿病变
来源于附件的囊性肿块包括卵巢功能性潴留囊肿和输卵管的泡状附件等,后者远离卵巢,均为充满液体的囊泡,形态上相似,直径通常不超过5 ~ 8cm,发生在卵巢的潴留囊肿需病理学检查方能鉴别其来源和性质,超声扫查均呈单房性囊肿,有相同的声像改变。
【临床与病理特征】
1、卵泡囊肿(follicular cyst):为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或发生闭锁,卵泡腔内液体潴留而形成,呈水泡样突出于卵巢表面,囊壁菲薄,内壁光滑,囊内液清亮透明,淡黄色,直径常不超过4cm,偶可达7 ~ 8cm。一般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多数在4 ~ 6周内逐渐吸收或自行破裂,见图11-2-1。
2、黄体囊肿(corpus luteum cyst):囊性黄体持续存在或增长,或黄体血肿被吸收后,形成黄体囊肿。直径一般不超过4cm,偶可达10cm,囊液为透亮或褐色浆液,见图11-2-2。黄体囊肿可以发生在月经中、后期和妊娠期,月经期黄体囊肿持续分泌孕激素,常使月经周期延迟,妊娠期黄体囊肿可以存在较长时间至妊娠中期。
3、单纯性囊肿(simple cyst):单纯性囊肿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临床上常代表一组组织学表现相似的附件囊肿。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和附件炎性小囊病变时间较长时,因囊壁纤维化、上皮萎缩和退化,病理表现相似,难辨来源;另外在女性生殖器发育过程中,各部位均有可能出现囊性改变,包括苗勒管来源的输卵管泡状附件、圆韧带囊肿和中肾管来源的卵巢冠囊肿、阔韧带囊肿等,一般根据部位来命名或通称为单纯性囊肿。常无任何临床表现。
4、卵巢冠囊肿(parovarian cyst):位于输卵管与卵巢门的两叶阔韧带之间的输卵管系膜内,囊肿由卵巢冠远侧盲端扩大形成,卵巢正常,输卵管被拉长紧靠囊壁。囊肿类圆形或腊肠形,直径常在5cm左右。
二、黄体血肿
排卵后卵泡膜层破裂,引起出血,血液潴留在卵泡或黄体腔内形成血肿。正常黄体直径为1.5cm左右,以后转变为白体并在下一个周期的卵泡期自然消退。若黄体内出血量多,则形成黄体血肿(corpus luteum hematoma),或称黄体内出血、出血性黄体,多为单侧发生,直径一般为4cm,偶可达10cm。黄体血肿被吸收后,形成黄体囊肿。较大的血肿破裂时可出现腹腔内出血,腹痛、腹膜刺激征和阴道流血,不易与宫外孕区别。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又称Stein-Leventhal综合征,是因月经调节机制失常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患者具有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和肥胖等一组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改变。其病因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是卵巢持续无排卵的最终结局。由于对本病的认识的加强,其诊断率也逐渐提高。
【病理】 双侧卵巢增大,约为正常的2~ 5倍,表面光滑,色灰白发亮,切面可见白膜增厚、纤维化,其下为多发性小囊泡,常多于10个,内含透明液体。镜下见包膜下无主导卵泡或排卵迹象,无黄体形成,可见处于不同发育期的卵泡及闭锁卵泡,扩张成囊。
四、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e syndrome, OHSS)是诱发超排卵过程中较常见的医源性并发症。近20年来,助孕技术的发展和促排卵药物(包括CC,HMG,FSH,HCG和GnRH激动剂)的广泛应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有增多趋势,在辅助生育技术试管婴儿IVF周期中,OHSS发生率为1% ~ 14%,重度OHSS为0.5% ~ 2%。超声监测对OHSS的诊断和预防有积极的意义,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超声检查有助于监视病情变化。超声引导下引流卵巢内的黄素囊内液以减少进入血循环的雌二醇量,以及腹腔穿刺放腹水减轻压迫症状等是主要的对症治疗措施。
【病理生理机制】 OHSS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急性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体液大量外渗并继发一系列的改变,从而导致腹水、胸水甚至弥漫性水肿、少尿、卵巢增大及肝肾功能受损等,形成复杂的综合征。OHSS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可能是一个多因子的综合协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促使过多的卵泡生长发育,分泌过多的雌激素,HCG注射后促排卵及形成多发性黄素化囊肿才可能发生OHSS。
【临床表现与分度】 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将OHSS分为轻、中和重度。
1. 轻度:排卵后3 ~ 6日或注射HCG后5~ 8日开始,有下腹不适、胃纳差、疲乏。E2水平≥5500pmol/L(1500pg/ml),黄体早期孕酮值≥96nmol/L,卵泡多于10个,卵巢增大直径可达5cm,有或无卵泡囊肿/黄体囊肿。
2. 中度:有明显下腹胀痛,可有恶心、呕吐、口渴,偶伴腹泻;体重增加≥3 kg,腹围增大;E2水≥11000pmol/L(3000pg/ml),卵巢增大明显,卵巢直径在5 ~ 10 cm之间,腹水<1.5升。
3. 重度:腹水明显增加,腹胀痛加剧,口渴多饮但尿少,恶心、呕吐、腹胀甚至无法进食,疲乏、虚弱、冷汗甚至虚脱;因大量腹水而使膈肌升高或胸水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卵巢直径≥10 cm,少数可达15cm,极少数患者可发生卵巢扭转而表现出急腹症;体重增加≥4.5 kg。
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具有周期性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正常位置以外的盆腔器官内称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pelvic endometriosis)。盆腔内膜异位症好发于卵巢,占80%,卵巢内的异位灶因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内含暗褐色粘糊状陈旧性血液,似巧克力液体,称为巧克力囊肿,见图11-2-29。巧克力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因囊内出血张力大,囊内液常外漏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组织纤维化,导致卵巢和囊肿固定在盆腔内,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活动。镜下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囊壁上可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内膜间质,但反复出血的病灶可能无此典型组织结构,但若有典型临床症状,镜检时能找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亦可诊断。
【临床表现】 约20%患者无明显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经期下腹或腰骶部疼痛,轻重程度不一,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无明显关系;有15%患者卵巢功能受影响,月经周期经期延长;当合并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时出现经量多;由于常合并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足等,有40%患者发生不孕;合并感染破裂时,引起突发性腹剧痛,伴腹膜刺激症状。盆腔病灶较小时妇检可无阳性发现,但若病灶位于子宫后壁或子宫直肠陷凹时,阴道后穹隆可触及痛性结节,当异位灶形成较大的囊肿时,双合诊可在盆腔内触及囊性包块,较固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