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我们听说的声音,实际上是由某个发声体发出的、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振动波_声波。人的耳廓像一个卫星接收器,能接收声波,并将其汇聚到外耳道,然后,再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样,就声波的声能就转变为机械能,鼓膜的振动可带动与之相连的听小骨;
而听小骨的活动又可振动内耳的门户--卵圆窗膜,这样,就使内耳中的淋巴液产生振动,从而引起内耳基底膜振动,刺激基底膜上的细胞产生与之对应的电位变化,此时,机械能又转变为生物信号,这种电信号汇聚到听神经中,再通过听神经输送到大脑中的听中枢,直到这时,人才算真正“听”到声音。
听中枢就像一个情报研究所,将传来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分类、编号和分析整理,大脑此时才能明白所接受的声波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作出反应。虽然我们讲了很多,实际上这一过程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只有千分之几秒,自己是根本觉察不到的。
由物理学知识可知,推动内耳淋巴液振动,是需要很大能量的,而声波的能量很小,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中耳巧妙构造,才使得这个任务得以完成。原来,鼓膜、听小骨、卵圆窗膜是联系在一起的,鼓膜能够振动的部分,面积约55平方毫米,而卵圆窗膜仅3.2平方毫米,二者约相差17倍,这就是说,由外耳传入内耳的力量增加了约17倍。
另外,从听小骨就像一个杠杆,能将能量再增加1.3倍,这样,声波从外耳传到内耳,实际上放大了约22倍(1.3x17=22)。因此,中耳腔起了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声音在传入内耳之前,任何一点受到阻碍就会引起听力下降,这种听力下降叫传导性耳聋。
自然界的声音千变万化,人是怎么区分各种不同的音调呢?这主要靠基底膜上的毛细胞的作用。毛细胞种类很多,有的专门感受高音,有的专门感受低音;再加上听中枢的分析整理作用,人就能分辩各种不同的音调。
毛细胞十分敏感,如果长时间受声音刺激,特别是噪声刺激,就会疲劳,功能受损,甚至枯萎,失去本身功能,从而造成耳聋;另外,听神经像一根电线,是输送生物电信号的,如果某一点发生中断,人也听不到声音,这种耳聋叫神经性耳聋。我们常说的神经性耳聋,实际上是指上述两种情况而言,因此,准确的应该叫感音神经性耳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