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外治序贯疗法沿革
千百年来,中医外治法以简、便、廉、验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从三国名医华佗使用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和剖腹手术,到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的精辟论点,中医药外治逐渐积累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穴位敷贴:
它是将中药敷贴于体表俞穴,由于药物及热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和传播,增加全身的效应。临床适用范围颇为广泛,可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如:对于肝着(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胁痛者,我们常选期门、章门、胆腧等穴位。
耳穴压豆法:
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人在生病时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进行刺激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耳廓的前面由颞浅动脉分出的上、中、下三支供血,而耳廓背面则由耳后动脉支出的上、中、下三支供血,有时枕动脉也供应耳廓背面下1/3部分。颞浅、耳后、枕动脉之间有较大吻合支连接,前后互相穿通,在耳朵上构成了一张血液供应网。
耳廓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还有交感神经的纤维参加。各类神经分支相互重叠、吻合,交织网状的神经丛,使耳廓与躯体神经、中枢神经有密切的联系。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穴压豆法则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
又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艾炷、艾卷,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宋代《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肠痉挛缓解,针对慢性肝病,用艾灸均能达到调整肠胃功能,缓解胁肋及腹痛的效果。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可以泻毒、化瘀、理气等,适用于肝着、肾绝、肠痹、肛门病变等。据历史记载,最早使用灌肠疗法的是古埃及人,而中药灌肠则是根据“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坐”的中医理论,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渗湿利水、调整阴阳等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使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肝病,能达到清毒活血,增强肠道免疫功能的目的。
拔罐疗法
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出土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临床最常用的是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我们使用拔罐疗法治疗肝病,往往采用背部走罐疗法,拔毒清热,活血化瘀。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 ,是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用药少,药效高,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对慢性肝病者常见的胁痛、腹痛、月经不调等症都有不错的疗效。 临床上我们常常使用的穴位注射药物包括:
热熨疗法:
热奄包热熨治疗慢性肝病容易出现的胁痛、腹痛等症是我们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用一些中草药及传热物体,加热后放在腹部治疗肝病的一种方法。
(1)熨法与熏蒸腾法一样,都是属于暴露疗法,热力和药力的联合作用是熨法的主要治疗原理,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在药物和温热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有些芳香类药物,能提高皮质醇的透皮弥散能力。热奄包热熨治疗后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使机体产生某些抗体,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促进阴阳平衡,起防病保健的作用。
(2)热奄包热熨疗法常用中药: 藿香、川芎、生大黄、泽兰等。
中药足浴: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六十多个穴位。脚对人体的养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视和研究。其中“足浴”更以其简便灵验的特点,盛行千载而不衰。古云:“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
如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的养生之道。如果经常用足浴,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强血脉运行,调理脏腑,舒通经络,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目的。我国民间歌谣云:“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
祖国医学认为,大拇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多活动大拇趾,可舒肝健脾,增进食欲,对肝脾肿大也有辅助疗效。第四趾属胆经,按摩之可防便秘、胁痛。足浴后按摩脚底、脚趾具有重要的保健医疗作用。尤其对肝旺肾虚出现得腰酸腿软、烦躁失眠、痛经及肾功能紊乱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或辅助治疗作用。
脚心上的涌泉穴,具有滋补肝肾,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利于健康长寿。坚持睡前用中药泡脚,浸脚15-20分钟,起到促进气血运行,温煦脏腑的作用,老年人经常按摩脚心,可防止腿脚麻木,有助于安神祛烦,催眠入睡,使睡梦更加香甜。
将中药藿香、薄荷、白癣皮、苏木、皂角刺等,煎煮后加入少量醋精,酸入肝经能缓急舒肝。
2、序贯疗法治疗肝病的临床教学模型:
我们鼓励实习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等各类医学生在临床“君子动口也动手”,手把手带教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们说:“通过实习,我们深切体会到祖国医学的临床有效性与实用性!”
3、体会
课堂教学的4年对于医学生来说,仅仅完成了医学生教育的一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向执业医师过渡的重要阶段,也直接关系到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思维的拓展。
严格、正确的临床带教,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是临床带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医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医疗市场化、教育模式及就业形式的转变,给当前的毕业生实习带教也带来新的课题。
我们作为国家级中医药临床药理研究(肝病方向)基地,承担着国际级、省厅级及院级科研课题以及大量的新药开发、中医药保护品种的临床药理研究工作。科室鼓励大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申报科研课题,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充电,完成科研课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意识。
形成以科研为动力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反过来教学相长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科研水平。我们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传授给实习医生们,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医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手段越来越成为临床教学的辅助工具,通过图形教学使实习医生牢记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方法,效果远胜过传统教学方法。从2007年10月本研究启动至2009年12月,有109位实习医师、12位进修医师、16位研究生、100余位见习医师因此受益。
2007年我科收治肝病患者89位、2008年收治患者168位、2009年收治患者134位,全部肝病患者均接受中医序贯外治疗法的治疗,取得了94%总有效率的较好疗效。
最后,选用青年马克思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