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为什么要排湿呢?专家介绍,由于夏季降雨增多,气候湿润,湿气过剩就会变为湿邪侵犯人体;同时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都爱吃冷食、冷饮,而如果食用过量就会造成人体内阳气被受到遏制,从而造成湿气的排泄不畅;
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的运动量在减少而摄入的滋腻食物却在不断增多,这就会导致身体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郁,最后出现舌腻口粘、大便不爽、不思饮食等症状。所以夏季养生,千万不要忘了排湿。
身体的湿邪从哪里来?
专家介绍,中医学认为,湿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者居处潮湿所致,由于长夏湿气最盛,所以湿病较多,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跟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喜欢吃滋腻的食物,从而导致气机受阻,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又或者在夏季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当然由于现在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多人都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不化,这在中医叫“脾虚湿困”。
湿邪四大特点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常常由于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导致阳气受损。就会出现胸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而且由于人体水分的代谢主要是靠阳气,所以阳气受损之后,体内就会湿气为患,出现拉肚子、胸闷腹胀等症状。
●湿性重浊。这里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重”,一个是“浊”。湿邪容易困住我们的肌体,让人感觉到身体沉重,四肢酸楚,仿佛被湿气困住了,头像被什么东西裹住了一样沉重,而且精神状态比较差,甚至还有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女性则出现白带增多等。而“浊”字则为秽浊之意,湿邪侵袭多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湿性粘滞。这是湿邪的一个主要特点,一旦被湿邪盯上,那就感觉怎么都不爽,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是反映在病程上,它使得我们的气血不能正常流通,疾病缠绵反复不愈。出现病程比较长,反复发作,难以好全,如风湿病、湿疹。
●湿性趋下。即指湿邪所致疾病多发于人体下部意思,如湿疹,双脚水肿等。
保持良好情绪
专家介绍,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而如果情绪经常处于低落,比如经常生气,那么就会导致肝脾不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一旦自身水湿运化不良,体内湿邪大量积聚后,就会出现身体沉重、腹胀甚至腹泻,晨起眼睑浮肿等,而且人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外湿也容易入侵。所以要在忙碌的上班之余,要注意调整好自己,让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及时的释放。
注重饮食清淡
在炎热的夏天,冷食、冷饮会成为很多人降暑的选择。对此专家表示,过量食用生冷食物,那么体内阳气就会被阻碍,影响肠胃吸收消化功能。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宜多吃,因为这些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而酒为助湿生热之物,要适量而饮,特别是要少喝冰啤酒。
此外,可以在做菜的时候,适当地放入一点香料,比如藿香、砂仁、花椒等,因为芳香化湿,有振奋阳气的作用,同时食用一些去湿的食物,比如冬瓜、绿豆、山药、薏米等。
保持适度运动
保持适度的运动,是防止体内湿气淤积的方法之一。因为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还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帮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而且适度的运动也可以缓解压力,让身体更加轻盈。
避开环境的湿气
专家介绍,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外,还和外部环境有关。经常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所以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是对湿气敏感(如痰湿体质、阳虚体质)的人,更是要注意。
一般不要直接睡地板,因为地板湿气重,容易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更不要淋雨;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饮水,如果本身有湿气,那么水分摄取要适量,平时家里也要注意保持干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