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健康长寿是人类向往的美好愿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更加成为人们永恒的主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老年朋友对养生尤为关注,中医经典《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天我们就根据这段话,一起来学习一些关于养生的方法,看看养生都存在于生活中什么地方,它到底距离我们是近还是远。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此句话的意思是说,效法阴阳,调和术数,什么是阴阳?什么是术数?这是中医的名词,大概的意思就是天地之间人与自然的规律,大家都知道,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季节的变化影响着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的运行。只有顺应四时,才能身体健康。如何才是顺应四时呢?
(1)、中医养生学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春季来临,人体应该顺应这种万象更新的气候的变化进行养生保健,冬装退去,但又不可凑然减衣,春捂者,为顾护阳气也。不要贪床恋睡,清晨应着装柔软保暖衣装,走出去在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公园或郊外,吸收自然界的清气精华,增进机体的吐故纳新。还可根据自己的体力和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舞剑、散步、跳舞等,以活动筋骨,舒展阳气,疏通气血。
(2)、中医养生学认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夏季来临,人体应该顺应这种欣欣向荣、阳气旺盛的气候的特点养生保健,人体要静,要调摄精神,调整情绪,莫因世事纷繁而动气恼。不能贪床早睡,而且应该早些起床,积极投身大自然的怀抱。
(3)、中医养生学认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来临,自然界阳气减弱,秋风瑟瑟,养生必须遵循“收”的原则。人们起居调摄应与气候变化相适应,不可骤加厚衣,反之应遵循‘秋冻’原则,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4)、中医养生学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此时自然界阳气闭藏而见天寒地冻,草木枯黄,叶落花谢,虫兽藏匿。冬季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注意保暖,注意节欲,收藏阴精,保养阳气,使精气内聚,滋养五脏。老年人外出晨练不可过早,并且要特别注意头、脚部的保暖。
2、“食饮有节”
“节”,为节制,条理之意,所以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中我们又如何才能做到“饮食有节”呢?
(1)、进食必须有规律,定时进食不仅可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可保持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倘若过饥进食或随时随意吃零食易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消化能力下降,食欲下降而损害健康。
(2)、饮食不要过饱或过饥。正如《内经》所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讲的就是过饥和过饱的害处。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滞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不能化生,机体必会受到疾病的侵害。
清代的《老老恒言》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老年人本身脾胃功能减退,因此更应注意食量,切忌贪食暴食,亦要防饥饿过久。
(3)、饮食必须全面,忌讳偏食。正常情况下,人食五谷,其四气五味各有所偏,饮食全面则阴阳调和,常吃贪食某种食物则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疾病也就随之而来。《内经》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意思就是说如果过食大鱼大肉辛辣厚味,易助热化火生痰,致使人发生疮疡。所以即便是山珍海味,进食也不可过多。
老年人脾胃多有不足,进食过多寒凉、滋腻常可发生胃肠道病变,节假日子女回家团聚时尤应注意。反之,一部份老年人又因为血脂血压高而忌讳含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肉类食品,有的人几乎是一点都不敢食用,这也不行,因为蛋白质、脂肪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促进新陈代谢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体内胆固醇及蛋白质低下的人还容易患癌症。记住,一日三餐的学问是饮食品种要多样化,进食不能超过八分饱!
3、“起居有常”
生命离不开睡眠,睡眠是生命中的一种绝对需要。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睡眠可以延缓衰老,有利长寿。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睡眠当然不能例外。
内经提出“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认为夜间阳入于阴,此时人则眠,白天阳出于阴,此时人则寤。 “入夜则寐,入昼则寤”,所以睡眠也是人体自身阴阳消长规律的一种体现。
对此我们应该遵循“起居有常”,具体就是:遵守有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环境干扰包括要有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进食物,睡前应热水浴足。除此之外还应调心,调肝,调胃。
(1)、调心
“心主神明”,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生活中由于某些事件导致情志不悦,精神过劳,焦虑惊吓、担惊受怕等影响到心,神明受扰,大脑思绪纷纭,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夜寐不实、失眠健忘等等亚健康状态。一位哲人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故养生需调心。调心者,使心情经常保持愉悦也。睡前不看情节易引起紧张兴奋的电视等,也属调心之列。
(2)、调肝
“肝主疏泄”,肝体阴而用阳,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气机顺畅则气血通,经脉利,脏腑和调,全身舒适,心情愉快。然而人生在世,事事顺心、处处遂愿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空巢老人”比比皆是的今天,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身体的某些不适都有可能成为老年人肝气郁结的因素,肝失疏泄,阳不入阴,魂不守舍,噩梦纷纭,极大地影响睡眠质量。故养生需调肝。也就是要做到随遇而安、心态平和。
(3)、调胃
《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如平素饮食规律,食量适中,气血和平,动静相融。自能安睡;反之暴饮暴食,胃中积滞,酿生痰热,热扰心神,或食少忍饥,胃中空虚,虚火扰心,心神不宁,皆可致卧寐不安。所以老年人晚餐的数量一定要控制得当,再次强调“八分饱”。
4、“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劳作活动要与自身相适应,二是要注意房劳。“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与现代医学“生命在于运动”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增进脑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保持大便通畅,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使各组织器官充满活力,延迟衰老的进程。老年人通过适度的锻炼,可以起到保健祛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皆有此功效,散步、游泳、登山等亦是老年人常用的锻炼方法。孙真人在《千金方》中记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极强所不能堪耳”。
过多过激烈的运动,不但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还会对身体产生伤害,老年人体质不同,禀赋各异,适合别人的锻炼方法未必适合于你,所以说劳作活动要与自身相适应!《内经》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也就是说,老年人无论男女,到一定年龄后,皆有不足之症,养生的关键在于固摄肾精,所以需避免房劳,以使其精不竭,其真不散,从而达到养生之目的。
总的来说,养生既是时尚也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养生可以促进健康,可以减少医药费用的支出,可以美容,可以延缓衰老,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好好做到以上几点的老同志,是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目标的,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使大家对中医养生有一个基础的认识,现录刊于人民文谪之养生小谚与大家共勉:“笑口常开人不老,知足常乐老变少,少吃一口青春宝,食无节制寿减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