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一般指原发性或特发性者,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抽搐多从一侧眼轮匝肌开始,逐步向下扩大,波及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严重者引起面部疼痛,影响视觉、言语和睡眠,病情缓慢进展,一般不会自然好转。
发病机制可能为从脑干的发出部位的面神经由于受到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的走形血管压迫而发生脱髓鞘病变,引起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导致发生面部抽搐症状发生。多见于中年女性,左侧多见。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一侧眼睑不自主抽动起病,以后逐渐扩散至面颊及口角肌、颈阔肌,初期为间歇性,症状逐渐频繁,可因情绪紧张、疲劳等可使症状加剧,严重者可引起面部肌肉萎缩,头颅CT及MRI检查(但是该检查可以排除继发性如颅内病变听神经瘤等)一般无异常。
鉴别诊断:
1、面神经麻痹后的面肌抽搐 面神经损伤或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完全时可产生面肌抽搐,这种面抽常伴有瘫痪肌的挛缩或联带运动(如张口时眼睛不自主闭合),在作自主运动如露齿时,抽搐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口角歪向健侧。
2、继发性面肌痉挛 桥小脑角肿瘤、颅内炎症、延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颅脑损伤以及面神经瘫痪后等引起的面肌痉挛,多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的表现。
3、臆症性(功能性)眼睑痉挛 常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多系双侧性,仅仅局限于眼睑的痉挛,抽动时双侧同步,而颜面下部的面肌则并不累及。
4、习惯性面部抽动 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短暂的强迫性面肌运动,为双侧性,可为意志暂时控制。肌电图检查出现的肌收缩与主动运动时所产生的一样。
治疗:
1、药物:主要有卡马西平、苯妥英纳、巴氯芬及各种镇静安定类药物,短时间内可减轻症状,后期需增加药物剂量,长时间服用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伤。
3、肉毒素注射法:机制是肉毒素可阻断神经肌肉的传递,降低面肌痉挛的程度,不影响正常的神经传导,但一般2-3月后复发(肉毒素被机体代谢后症状复发),须重复注射;累计注射3年后并发症达60%-75%,常见的并发症有:面瘫、眼球干涩、复视、吞咽困难等。
4、手术:主要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最好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