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血栓的形成直接导致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急症,发病时情况最为危急,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有极高复发风险。在2015中国心脏大会上阜外医院毛懿教授做了关于“急性冠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处理策略”的报告,精彩内容如下: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毛懿
毛懿教授在会上做精彩验报告
一、形成血栓三大基本条件
无论是静脉血栓还是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都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内皮损伤(local trauma to vassel wall,血管壁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血液淤滞(stasis)。
1、内皮损伤,关口失守
首先是内皮损伤,值得一提的是血管壁可以形成冠脉粥样硬化,可以变薄,但是破裂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在常规的冠脉中斑块是自发长大的,当管腔狭窄到80%以上时,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导致胶原、层粘素、微纤维和vW因子的暴露,形成血栓。
即使内皮没破裂,但是由于受到糖化LDL、氧化LDL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内皮功能障碍是冠脉急性血栓的重要原因,在没有明显的动脉斑块破裂的情况下,也会引起很严重的致命危险。
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因素还包括高血脂、CO、尼古丁、酒精、机械损伤、高血糖、应激等。重点讲一下吸烟,吸烟是一个新的引起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本身带有负电荷,血液中细胞也带有负电荷,当血管内皮损伤时,血管壁直接受到血液的撞击,再加上内皮自身分泌的多种物质,如ATP酶、ADP酶和血栓形成因子(TM)等抗凝物质分泌减少,而促凝物质分泌的增加以及内皮素分泌的增加,加重了原有血管的堵塞情况。
2、高凝状态,加速栓塞
在促发急性冠脉血栓中第二大影响因素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诸如血小板处于高速血流状态下,血管内出现严重的狭窄和血液的撞击后,或者天冷等情况下均易引发血小板激活,与血管破损处接触后粘附,导致血栓的形成。
3、血流缓慢,血栓集结
第三点就是血流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虽然血小板积聚在血管壁上,但并不一定能引发血栓。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形成是由于内皮破损,在该处形成一处血栓,血栓后有相对静止的血液,由此造成管腔狭窄堵塞。
而对于血管中安放支架的病人,支架本身即对血管壁产生刺激,同时一旦支架部分形成血栓,血栓后血流相对静止,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就触发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形成的3个机制。
二、血栓形成后的处理
临床上处理急性冠脉血栓的处理原则是:小血栓――直接扩张,植入支架;大血栓――推荐使用机械方法将血栓直接抽出。除了机械抽吸和安放支架外,一定要配合药物治疗,现在更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最多的是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否在30分钟内的死亡率是有差别的,能够有效地改善病人的预后,减少栓塞情况,降低30天内患者的死亡率。
除了急性冠脉血栓,还有一种血栓类型是支架植入后血栓,一个月内的是早期血栓,一个月到一年内是晚期血栓,一年以上的称为晚晚期血栓。2013年荟萃分析显示支架后血栓死亡率高,DES的支架血栓风险不容忽视。支架植入后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冠脉病变的复杂程度、支架长度和数量、糖尿病、吸烟状况等等。而冠脉病变复杂程度越高,支架血栓风险越高。2014最新观察性研究显示:STEMI是支架血栓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总的来说,血栓的形成是满足了上述的三个基本条件。
三、如何降低支架血栓风险
那么,如何规避血栓风险呢?
策略1:术前对病人进行筛查,筛查有可能坚持药物治疗方案的患者(包括能够负担双抗治疗)。
策略2:谨慎选择支架,使用支架血栓发生率低的支架。
策略3:在围手术期治疗期间,尽量坚持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双抗治疗是减少血栓发生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