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我科20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别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术腔黏膜的转归情况,借以探讨不同类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的合适麻醉方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喻国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96年1月~2008年10月20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男1251例,女749例,年龄14~71岁,其中20~50岁患者1601例(80%)。按1997年海口标准临床分型分期,I型1期180例,I型2期420例,I型3期304例;II型1期302例,II型2期256例,II型3期242例;III型296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局部麻醉。患者仰卧抬头30°,常规消毒铺巾,在鼻内镜下予1%丁卡因20 ml加1‰肾上腺素8 ml棉片,中鼻道、总鼻道收敛麻醉。依据患者鼻窦CT片所指示的范围及部位指导手术。手术采用通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钩突,摘除息肉,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后组筛窦,上颌窦,额窦及蝶窦,矫正解剖变异:如部分切除泡状中、下鼻甲,矫正鼻中隔偏曲等,术毕以明胶海绵或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术腔。
1.2.2 全身麻醉。全麻诱导静注芬太尼2~3 µg/kg,异丙酚1.5~2.0 g/kg和阿曲库铵0.5 mg/kg,快速气管内插管,按Drager麻醉呼吸机行机械通气调节潮气量。全麻生效后,患者仰卧抬头30°,予生理盐水20 ml加1‰肾上腺素8 ml行嗅裂、中鼻道、总鼻道收敛麻醉,余手术方式同局部麻醉。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内容。明显出血者填塞止血海绵,其余部分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鼻腔,并予以补液加抗生素治疗,术后48 h抽出鼻腔纱条并每天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庆大霉素24万单位冲洗鼻腔持续到出院。手术后1、2、3、4、6周行鼻内镜检查,观察术腔情况,记录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不同病变范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平均时间。
上皮化标准:黏膜薄而光滑,与骨壁紧密连接,骨壁在黏膜的紧密覆盖下显示清晰的各部隆起,窦口通畅。
2 结 果
将分别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进行鼻内镜手术的不同病变范围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过行程列表χ2检验。I型、II型1期患者术后术腔上皮化平均时间,在全身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I型2期、II型3期及III型患者的术后术腔黏膜上皮化平均时间,全身麻醉组明显优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 论
鼻内镜手术因为手术器官大多深在,解剖精细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因此对手术麻醉要求很高。不仅要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以减少手术时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并且要求减轻反应性血压升高,减少鼻腔出血。目前,我们可用的麻醉方式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局部麻醉具有简便、易行、经济等优点,但镇痛效果明显差于全身麻醉;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手术,尤其对病变范围广、再次手术以及耐受力较差的患者
更适合。全身麻醉中还可应用控制性低血压以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清晰的术野,手术效果得到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术后术腔黏膜的恢复情况。本文总结了2000例我科行鼻内镜手术患者,结果发现在两种麻醉方式下行鼻内镜术的I型、II型1期患者的术后黏膜上皮化平均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II型2期、II型3期及III型患者的术后术腔黏膜上皮化平均时间全身麻醉组明显优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对于II型2期、II型3期、III型患者来说,病变比较重、范围比较广,尤其是遇到复发性鼻窦炎、解剖结构不清、瘢痕组织增生者,手术难度大、术中出血多。在全身麻醉下我们能做到麻醉平稳,镇痛效果好,手术视野清晰,患者无疼痛,并且术中我们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减少术中出血,气管插管套囊的应用又避免了血液流入口咽部造成误吸危险,因此术者可按术前预期方案进行精细操作,手术效果得到大大提高,从而术后恢复情况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对于I型及II型1期患者来说,其病变相对较轻,两种麻醉方式均能达到很好手术效果,故术后恢复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