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学的2011:稳步中前行(一)
作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刘志红 胡伟新 李世军 谢红浪 黄湘华 龚德华 俞雨生 章海涛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1-16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抗PLA2R抗体与特发性膜性肾病
抗M型磷脂酶2受体(PLA2R)抗体于2009年首次被发现是引起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致病抗体,在过去1年间,相关研究又有新进展。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王妍君
PLA2R亦是我国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主要靶抗原 2011年,秦(Qin)等在《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J Am Soc Nephrol)发表的研究显示,在60例膜性肾病患者中,49例(82%)可检测出抗PLA2R抗体;采用更敏感的检测方法,则在余下11例患者中有10例可检测出低滴度的抗PLA2R抗体,而在其他继发性膜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Ⅴ型,乙肝病毒(HBV)相关的膜性肾病,肿瘤相关膜性肾病]中,抗PLA2R抗体的检出率非常低。
抗PLA2R抗体滴度可预测利妥昔单抗对膜性肾病的疗效 在《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35例膜性肾病患者的抗PLA2R自身抗体滴度与蛋白尿的变化。
结果为,在治疗前,25例(71%)患者抗PLA2R自身抗体阳性;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12个月后,17例(68%)患者的抗体滴度下降或转阴。在抗体滴度下降或转阴者中,分别有59%(12个月)和88%(24个月)患者的蛋白尿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而抗体持续阳性者仅0%(12个月)和33%(24个月)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该研究观察到,抗PLA2R抗体滴度下降早于蛋白尿的减少(图1);1例患者复发后,其抗PLA2R抗体也再次转阳。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其他可能发病机制
部分膜性肾病患儿接受饮食干预或重于免疫抑制治疗 2011年6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部分膜性肾病患儿的血清中,可检测出阳离子型牛血清白蛋白抗原及其抗体(IgG1和IgG4亚型,图2);同时,在肾小球上皮侧的免疫沉积物中,可检出牛血清白蛋白。
这提示,血清中带阳离子的牛血清白蛋白与阴离子的基底膜可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对于部分膜性肾病患儿,特殊的饮食干预可能比免疫抑制治疗更为重要。
HLA-DQA1基因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密切相关 英国学者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位于染色体2q24上编码M型磷脂酶A2受体的基因PLA2R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4664308,P=8.6×10-29]和染色体6p21的等位基因HLA-DQA1(SNP rs2187668,P=8.0×10-93)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密切相关,携带这两个等位基因纯合子者发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比值比(OR)高达78.5;其中,具染色体6p21的等位基因HLA-DQA1者更易产生针对PLA2R1的自身抗体。这提示,HLA基因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2011年2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