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指生长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相邻近的组织结构(如神经根、硬脊膜、椎管内脂肪组织、血管等)的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统称。临床上根据肿瘤与脊髓、硬脊膜的位置关系,一般将椎管内肿瘤分为髓内、髓外硬膜内和硬膜外三类。髓外硬膜内肿瘤最多见,其次是硬脊膜外肿瘤,最少见为脊髓内肿瘤。髓内肿瘤占9%~18%,髓外硬膜内肿瘤占55%左右,硬膜外肿瘤占25%左右,哑铃形椎管内肿瘤约占8.5%。椎管内肿瘤按照组织学来源可分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瘤、血管瘤、室管膜瘤等,其中纤维瘤和鞘瘤占40%~55%,脊膜瘤约占25%~30%,胶质瘤、血管瘤、室管膜瘤等约占10%,可见于颈、胸、腰、骶等各部位。
椎管内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手术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改善神经功能,阻止神经功能恶化,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手术切除,及时解除脊髓压迫,术中尽可能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椎管内肿瘤情况复杂,选择何种入路是治疗关键问题。随着MRI成像技术的应用、脊柱脊髓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仪器设备更新换代,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仅表现为对传统手术方式的革新,而且出现了微创脊柱脊髓外科手术。国际微创脊柱外科是由神经外科和骨科共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由于颈椎病、颅颈交界疾病和脊髓疾病的高风险特点,神经外科医师采用微创外科理念、手术中神经和脊髓的保护策略以及显微镜技术在微创脊柱外科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许多微创手术器械多数出自于神经外科医生的设计,如世界上第一枚人工椎间盘并成功应用于颈椎病的是由美国西雅图神经外科VincentBryan医师于1990年设计,并命名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一直沿用到现在。在脊柱脊髓外科领域,除采用内镜下切除突出椎间盘和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椎管内血管畸形外,微创技术还包括经皮穿刺椎体硬化成形术和脊柱后凸成形术、脊髓镜和脊柱镜、立体定向脊柱外科(含导航技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脱胎于传统的脊柱外科,但并非完全替代传统脊柱外科的技术,传统脊柱外科的一般处理原则和操作技术仍然运用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实践。开展微创技术,首先要正确理解微创技术的本意。小切口操作不等于微创技术。单纯缩小切口,暴露不充分,增加拉钩力度,操作难以得心应手,止血难以完善,组织损伤增大,粗暴强行置入固定物并不意味着操作微创化,且与微创技术的本意相违背,盲目追求微小切口并非微创技术。虽有高精仪器的配置,微小切口可以达到最小损伤,但盲目追求微小,使得解剖不清楚,操作过粗暴,步骤不到位,易误伤重要器官,盲目追求微小,人为造成操作难度过大,延长手术时间,甚至中途转为传统手术,反而成为有创或巨创手术,达不到微创目的,破坏内环境稳定不是微创技术创伤对人体是一种恶性刺激。创伤可以引起全身性反应,强烈的创伤反应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为了达到微创的目的,过多损伤正常组织,延长手术操作时间,扰乱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引发其它严重并发症,达不到有效治疗。这种手术操作绝不是微创技术,脱离影像仪器监视,只凭手感和经验操作,不属微创技术。由于设备条件不具备,或因惧怕X线辐射损害,手术医生只凭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手感,盲目和随意的操作虽然完成了手术,组织损伤也微小,但是手术操作的准确性缺乏客观的检测,失去了微创技术的意义。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熟悉局部与整体的解剖结构,掌握现代高精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继承传统手术的操作经验,树立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执行严谨、科学、细致的研究作风,具备吃苦耐劳和自我奉献的工作精神。
脊柱显微外科技术。运用手术显微镜或高倍放大镜,放大手术视野进行手术操作,通过尽可能小的皮肤切口施行“钥匙孔手术”,使脊柱外科手术以最小的医源性损伤实施最有效的治疗。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使得术者可清楚地看见裸眼所看不清的细小结构,如蛛网膜与肿瘤、神经根与肿瘤、肿瘤与颈脊髓的界线,特别是供应或引流肿瘤血运的小血管。在手术显微镜的帮助下,不同的脊柱脊髓手术入路均可实现显微手术操作,具有精确、解剖层次分明,分辨率高、误伤小等优点。但具有手术视野小,手术时间长,要求手术入路定位精确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等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