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纤维化常发生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的人群,病症常发生在后牙垫区及颊黏膜。主要发生于印度,也见于越南、泰国等地。我国台湾、湖南湘潭也是本病的高发地区。
临床诊断:
1、本病好发于20-40岁者,男女性别差异不大,易发于颊、软腭、唇、舌、口底、咽等部位。
2、早期无症状,以后口腔有烧灼感,尤其在食刺激性食物时更为明显。大多早期出现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有的有自发痛、口干、味觉减退。
3、后期开口困难,不能吹口哨及吹灭蜡烛,语言及吞咽困难。口腔黏膜变白,轻度不透明,触诊发硬,可发现纤维条索。舌病变时舌乳头萎缩,运动受限。
病理变化:
主要变化为结缔组织发生纤维变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最早期,出现一些细小的胶原纤维,并有明显水肿,血管有时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2、早期,紧接上皮下方有一条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带,再下方胶原纤维间水肿,有淋巴细胞浸润;
3、中期,胶原纤维中度玻璃样变,轻度水肿,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晚期,胶原纤维全部玻璃样变,血管狭窄或闭塞。上皮萎缩、上皮钉突变短或消失,有的上皮增生、钉突肥大,上皮细胞内有空泡,上皮有时出现异常增生。在张口度严重受损的患者,则可见大量肌纤维坏死。
电镜见上皮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大量游离桥粒或细胞碎片。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线粒体肿胀。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呈束状分布,有的胶原纤维排列杂乱。病变严重者,胶原纤维变性,周期横纹消失,甚至呈灶性崩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