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充分睫状肌麻痹或完全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后,内斜视变为正位或轻度内隐斜者称为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远视引起过多的集合,其次还与分开融合或外展肌储备力不足及双眼视功能不良有关。约占共同性内斜视的1/4,占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1/3。
主要特点:(1)发病年龄从4个月至成人,最常见发生在2-3岁左右,斜视角变化大,早期间歇出现,视近时内斜视角增大,视远时减小。(2)充分睫状肌麻痹或完全矫正远视屈光不正后,内斜视变为正位或内隐斜。(3)斜视角大小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视近时使用的调节量有关。(4)多为中度远视(+2D--+6D)之间。AC/A正常。(5)随着远视性屈光不正的正视化,远视度数以及内斜视角度均会减少甚至消失,有些患者会发展成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或微小斜视角斜视。(6)多数患者能获得双眼视觉,只要及时使用矫正眼镜,就较少发生弱视。
2、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临床上较为少见,视近内斜视角大于视远内斜视角,基本机理是为调节和调节性集合之间关系不正常,即与高AC/A有关。
主要特征:(1)多在1-4岁发病,也有人认为年龄在6个月―3岁。(2)视远时双眼正位,视近时,尤其是集中精力看精细物体或图案时出现内斜视。一般认为此类的视标刺激调节,称为调节性视标。睫状肌充分麻痹或戴充分矫正的眼镜后,视近内斜视无改善。(3)AC/A比值过高,可达到10棱镜/D左右 (4)戴+3D眼镜后,视近处的内斜视减轻或消失。(5)斜视与屈光状态无关,患者可以是近视、远视、或正视,以中度远视多见。多有双眼视觉,一般不引起斜视性弱视。(6)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戴双焦点眼镜,也有一定不便。可以应用缩瞳剂,也有一定副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