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神经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失眠往往伴随着作梦,作恶梦。我的患者朋友中有几例。
A、女性,41岁,公司职员。由于丈夫的工作问题情绪一直比较低落,日常烦躁,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出现双侧肢体无力、四肢肢端麻木,仅能行走100米左右;伴有夜间入睡障碍,入睡后易早醒,症状每天夜间1-2时发作明显,再也无法入睡;伴有盗汗、饥饿,恶心、头晕、头疼,为枕部搏动性疼痛;成天为病发愁,压抑、坐立不安,病后对什么都没兴趣,不看电视,不上班;感觉手发热、腿(髂以下)没劲,炒菜闻着味儿就咳嗽,不管家事,来了人也不愿意见;咽干、大便干;在家躺着,感觉比干一天活儿都累。
B、女性、40来岁,女儿在法国读书。有一时法国发生骚乱,孩子没来消息。打电话不通,email联系不上。由于担心孩子的情况,每日四处奔波打听,焦急万分,寝食不安,通宵睡不着觉。
C、女性、50多岁,因为儿子闹离婚,自己却认为儿媳妇很好,不同意儿子离婚,可又管不了儿子。出现焦虑、抑郁,总感觉后背上有小老鼠在跑,很难过;还出现了神经性厌食、呕吐,最痛苦的是失眠。离不开安眠药,最多一次服安眠药18片。
以上3位女性的失眠状况均属于“伴有焦虑抑郁的失眠”。原因是:他们所处的位置、要做的事情,超过了她们的能力。如:A希望丈夫的工作一帆风顺;B想立刻得到女儿的消息;C想让儿子不离婚;强大的压力使她们失去自己的真实,扮演社会角色时失去了个性;对亲人的内疚感使她们经常处于自责中。家庭状态、社会的竞争,突发事件的出现,使人变得孤独、伤感、郁闷,以至失眠。失眠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从远古人到现代人,从元首领袖到百姓平民,都会受到失眠的困扰。失眠人在人群中占有很大比例。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现世界上每年大约有33%的人出现过睡眠障碍;17%的人为严重失眠;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大约为20%,发展中国家大约为10%。我国国内所作的调查显示,失眠的发病率大约在8.6%。
大体上,失眠更容易发生在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脑力劳动的群
体中,68%的失眠患者在发病开始伴有情绪诱因;32%否认有情绪诱因的失眠患者中1/2以上的人也同有情绪障碍的失眠患者一样,伴有入睡难、睡眠浅、睡眠不安、不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的特征;频繁或延长的觉醒期??。白天疲劳乏力,影响正常生活。
失眠可以是心理原因导致,也可以是躯体疾病导致的。缺少睡眠会使人不能集中精力,出现学习困难,对事物的细节注意力下降,车祸的危险性上升……。对睡眠状况造成影响的疾病依次为:疼痛32%,高血压24%,前列腺及其它疾病(造成夜尿增多)18%,冠心病16.7%,打鼾16.7%,脑动脉硬化13%,皮肤病9.9%,溃疡病7.4%,糖尿病4.9%,甲状腺功能亢进2.5%,还有肥胖原因等。
失眠具备的症状:1、入睡困难,或睡后不觉解乏——表面上,睡眠时间够了,但人感觉未得到真正的休息;上述症状至少每周3次,病期持续至少一个月。2、严重程度时达到人感觉白天明显疲乏,或别人能观察到其有失眠障碍引起的症状。3、不表现在“睡眠-觉醒时程障碍”(时差问题造成的失眠属于睡眠—觉醒时程障碍),或睡眠紊乱的病程之中。
失眠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是作为一个症状,它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其它疾病,对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平衡、干扰的结果。因此,治疗失眠,如果仅用镇静失眠药物进行干预,不涉及占有62%的心理诱因,就只会增加药物的滥用和失眠症状的迁延不愈。睡眠障碍属于“动物系统自主神经刺激的最典型现象”,是自主神经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后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它还有胃肠功能失调、心脏功能失调,月经失调等,但一般来说,睡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来得更快。通常,持续3-4周以上的慢性失眠病因可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种失眠可能是由情感障碍疾病导致。
失眠原因有许多,如:环境改变,睡眠地点、声音嘈杂、光线不适、通风
不良、床板太硬,枕头太高或太低、飞行时差等;饮食方面:烟、酒、饮茶、咖啡、甜食;药物使用: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反苯环丙胺,苯已肼、闷可乐等),一些减肥药,某些抗抑郁药,甲状腺素药,一些利尿药和拟肾上腺素药等;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女性较男性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多。
人的睡眠中,自然觉醒和夜间清醒时间,从20岁时占睡眠时间的5%,增加到85岁时的20%以上。这可能和随着年龄增长,与睡眠有关的褪黑素分泌异常有关。
由躯体性疾病导致的失眠——循环系统: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经常发生在睡眠中,心力衰竭时体位性呼吸困难使得患者不能平卧、难以入睡;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常于睡眠中惊醒,恐惧、焦虑、脉搏过快、出汗,甲低的病人如果服用了太多甲状腺素也会有同样症状,糖尿病人会由于饮食摄入量的改变,尿量增多,以及伴发的周围神经损害导致睡眠问题;呼吸系统:哮喘病、肺部感染、阻塞性肺气肿,都可以因换气困难而憋醒;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病、脑肿瘤、巴金森氏病、痴呆等;消化系统:溃疡病造成的疼痛、肠道寄生虫病造成的不适;皮肤科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瘙痒;疼痛方面: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疼痛,肿瘤晚期;泌尿系统:泌尿系感染、前列腺肥大导致的尿频、尿毒症导致的有害物体在体内蓄积。
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造成大约50%失眠的原因可能是精神因素。慢性失
眠症患者中大约l/3至2/3存在程度不同的精神障碍,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内源性抑郁患者中大约95%存在失眠;其它精神问题,如焦虑状态、强迫观念、创伤后应激性疾病、神经性厌食症和痴呆等也可能是慢性失眠症的基础。
失眠可导致脑缺氧,引发记忆急速减退、脑梗塞、老年性痴呆。睡眠每
天少于4小时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作时间,比睡眠6小时以上的同样患者早6年;女性晚睡眠等于吸一合烟,经常失眠的女性会提前衰老,更年期提前;从事脑力工作的男性失眠、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过劳性猝死;学生失眠会引起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正常睡眠,定义为“促进机体恢复疲劳并有适当的时间期限”。它分为两个主要期: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慢波睡眠)有4期,逐期进入较深睡眠。慢波睡眠的第1期是思睡状态。此期在明确的睡眠之前,仅持续几分钟。接下的是第2期,特征是稳态睡眠。此期间,对非疼痛性外界剌激的应答反应消失。第3和4期,是经历深睡眠。有些专家将这两期合为一期,称“慢波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组成一个睡眠周期。典型情况下,一个周期持续80一100分钟,整个夜间通常有4或5个周期。
入睡之后约90分钟出现第一次快速眼动期,持续5—10分钟;以后每隔90分钟左右再出现,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每晚平均出现5次快速眼动睡眠,总长度在90—120分钟左右(时间不对?)。成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大约为总睡眠的25%。试验在快速眼动睡眠将结束时将人叫醒,其会诉说自己正在梦境中。入睡开始时的梦以回忆白天的经历为主;中间的梦会出现往事;最后的梦中往事和近事交织在一起,持续的时间更长。
然而,随着深夜到来,快速眼动睡眠的相对数量增加,慢波睡眠的相对数量减少。极大多数快速眼动睡眠发生在后半夜,而大多数慢波睡眠发生在前半夜。快速眼动睡眠是一种独特状态,其特征是眼球快速运动,心率、呼吸节律、血压广泛变异性和互相不一致的肌张力极度降低。多数梦境出现在睡眠的这一期。有研究提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破坏近事记忆。快速眼动睡眠对记忆和学习过程甚为重要。这期睡眠与梦境相关,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脑活动与先前获得的信息有关。快速眼动睡眠还可能与情绪、创造力和性功能有关。可以说,各睡眠期对机体各有独特的功能。
人的睡眠和觉醒呈现固有的节律性,自然睡眠的快动眼睡眠时段,全身肌肉彻底放松;慢波睡眠时段,大脑和外周神经得到充分休息。在8小时的睡眠中,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出现4-6次。在每个周期结束,将要进入新一个周期时,脑电波出现低振幅和非同步化变化。这就是人的快动眼期或做梦期。
婴儿快波睡眠占50%,2岁以内幼儿占30-40%,青少年和成人占20-25%,老年人则不到5%。成人慢波睡眠90分钟,快波睡眠30分钟,快慢相互交替,两种睡眠都可以直接进入觉醒状态;但从清醒状态进入快波睡眠必须先进入慢波睡眠。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时间越长。做梦主要是在快波睡眠期段,少数在慢波睡眠期段。两种睡眠时段做的梦有区别:慢波睡眠所做的梦,概念性较强,内容涉及到最近生活所发生的事;快波睡眠所做的梦,知觉性(特别是视知觉)较强,内容生动古怪。
慢波睡眠有恢复健康作用,健康成年男子在慢波睡眠期间生长激素释放增加,免疫系统其它成分的功能活性也见增加,有助精神健康。
典型的焦虑病人常常被入睡困难搞得精疲力竭。越为失眠担心,越难以入睡。听到别人均匀的呼吸,自己怎么也睡不着。于是想出各种办法,数数、放音乐……。不得已吃药,可又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吃一片,睡不着。坚持两小时还是不能睡,觉得长夜难熬,于是又吃一片,好容易睡一会儿。药物的效力尚未消失,天已亮该上班了。迷迷糊糊起了床,一天没精神。白天急切地想找个地儿睡一会儿。到晚上,又开始失眠的折磨……焦虑得不到控制,失眠的问题自然不会解决。
人的健康睡眠与工作安全关系极大。失眠是一种持续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得不到满足的症状。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或两种情况并存。通过测量睡眠质量(睡眠结构)及各种生理功能状态,多导睡眠仪同时记录人在睡眠时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肌电波和眼球活动等数据,通过自动分析仪来测定人的睡眠属于正常或非正常。
睡眠不正常使身体缺乏及时的恢复和足够的营养(俗话说睡不好就吃不香),导致细胞快速老化,实际是对生命不断的透支。一旦身体的老化超过一定限度,各种疾病就会急剧起来,焦虑、头痛、神经衰弱……..,将人顿入困境。服安眠药睡后也不解乏。从生理原理上分析,安眠药引起的睡眠不能完全代替自然的生理睡眠。
我在临床常听病人说,一夜总在做梦;也常听人说,一夜从不做梦。其实,这都不是客观的。事实每个人都做梦,而且梦的数量相对恒定。但绝大多数的梦被遗忘了。因为对梦境的回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觉能够睡到天亮的人通常记不住前半夜的梦。能够回忆的仅是下半夜最后的梦。对梦境的回忆与人格特点有关。内向的人,由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非常留意,因此,他们对梦境的回忆也就更生动。焦虑的人,总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他们的睡眠比一般人警醒,对梦的回忆似乎比一般人更清晰。更清晰的感觉使得焦虑的病人更多记住了一个个梦的内容,以至认为一夜都在做梦,没有睡觉。忘记的原因主要是时间因素。在快动眼睡眠期被叫醒者,大多数都能回想起刚刚做的梦,如果在快动眼睡眠期结束10分钟叫醒,大多数都已忘记所做的梦。人的梦有相当的“情绪负荷”——清晨时分,人从睡梦中自然醒来,感觉舒适、轻松、思维敏捷。
梦是人的第二精神世界。做梦,不仅有助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而且可以为大脑神经提供一种有益的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到一种准备状态,使大脑的信息重新得到整理。梦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继续。做梦无不与思想、感情、性格、境遇等有密切关系。那些色彩鲜明的影象、光怪陆离的场景,把人带到奇异的世界里,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梦里有时也可以预见疾病,这是因为人在睡眠状态比清醒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体内的微小刺激,那些还没有令人感觉到的微弱信号,在睡眠中引起大脑相应部位的兴奋,于是一个与疾病有关的梦境就出现了。如果反复做内容相似的梦,往往就是患有某种疾病的先兆:经常梦见有人或怪物敲打头部或向五官里灌、挖什么东西,提示可能有脑肿瘤等;经常梦见有人追赶,想叫又叫不出,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常梦见身体歪曲或扭曲,伴有窒息感并突然惊醒,是心绞痛的表现;经常梦见自己被关在暗室里,感到呼吸困难,或梦见胸部被压,提示肺部或呼吸道有病变;经常梦见有人从背部踢一脚或刺一刀,醒后又觉被踢、刺的部位疼痛,提示腰部、肾脏有潜在病变;经常梦见吃腐烂食物,醒来嘴里有苦涩味道,或梦中感到饥渴,提示患有胃肠病;经常梦见双腿或一条腿沉重如石,无法走动,提示腿有疾病;梦见自己到处找厕所,是让尿液膨胀;每天清醒后对梦记忆犹新,说明神经衰弱或体质在减弱。
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时而“多梦”或时而“少梦”。这主要来自梦的“回想力”,就是回想梦的能力和态度。回想力除了上述时间因素外,还与人的“人格特征”和“思考方式”有关系。有研究显示“性格内向的人较容易想起自己所做过的梦,而性格外向的人则相反。性格内向的人较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联系。
有位胡德森(Hudson)博士将人类的思考方式分为两大类型:1、聚合性思维。是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模式,指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从多种现象里总结出一种结论的推断方法。较少诉说或回忆他们做的梦,即使知道做过的梦,梦境也不会鲜明。2、发散性思维。是艺术工作者的意念特征,指丰富想象与表现的能力,接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的个体表现才能,他们能回想起许多比较鲜活的梦。
一般讲,我们每个人一夜至少做4-5个梦,一年要做1500个梦,一生要做10万以上个梦。人生的1/3用来睡眠,而睡眠的1/5用来做梦,梦是我们的“十五分之一人生”。不同的人表现不同的梦,不同的人表现对梦的不同“回想力”。梦的解析是一个永久而深入的课题。
要知道,睡眠时大脑依然活跃,为第二天的觉醒和最佳状态作准备;无聊时让睡意更明显;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并不能满足睡眠需要;打鼾存在着睡眠障碍;人每晚都会做梦;老人与自己年轻时相比没什么变化,只不过夜间睡得少,白天睡得多;睡眠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遗传、忧虑和心理障碍等;人体不可能完全适应夜间工作;所有身体都有生理周期;农历二十四节气影响睡眠和觉醒的更替;穿越时区时要根据时差的变化,调节自己的生理节律……。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心提出:睡眠减少与体力活动增加相比,前者对体重的影响可能更大。睡眠被剥夺的人,瘦素水平会降低,一种刺激食欲的激素水平会升高,因此导致食欲增加。即睡眠越少越肥胖。
安眠药通过麻痹大脑神经而引起睡眠,故称被动睡眠。自然睡眠由人的“生物钟”控制,有其固有的、交替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而被动睡眠发生在服药后,只增加慢波睡眠,减少快波睡眠,全身肌肉和大脑只能得到部分休息。许多长期靠安眠药入睡者,即使入睡也是浅睡状态,且多梦易醒。故长期使用安眠药入睡者,醒后仍感困倦、乏力、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长期服用安眠药,干扰人体正常的睡眠生理节律,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精神情绪。特别是长期、单一的服用还会出现药物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发生戒断综合征,出现头昏、头晕、难熬的失眠,恶心呕吐、狂躁焦虑、震颤,甚至惊厥、抽搐,甚至癫痫发作等。因此应该寻找准确病因,选择适当的药物。
近几年,研究证实,失眠与一些激素存在某种联系。许多失眠患者服
用褪黑素,可剂量要比他们的生理性褪黑素高10倍。研究结果是,褪黑素的使用只有3mg的中值剂量可使患者恢复正常睡眠。褪黑素的使用必须个体化(即每人不同),患者应该与医生共同择求准确的褪黑素用药剂量。
治疗失眠的方法有:1、注意睡眠卫生,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规则的睡眠时间;增加适宜的体育运动。2、非药物的失眠治疗:行为治疗,放松疗法,矛盾意向训练、森田疗法、认知治疗等。
(1)行为治疗。其理论基础: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摒弃不良行为,重新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行为治疗的操作为:首先,改善不良的睡眠习惯(不借助催眠药物)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有些患者失眠很长时间,就诊时导致失眠的原因已不复存在,但已养成不好的睡眠习惯。躺在床上就开始过“电影”,将白天别人说的话、自己的行为、细细想一遍,生气、懊悔、兴奋,最终又失眠了。对这种失眠病人,建议他们不困就不上床,上床就睡觉。思索的习惯不在床上进行。久而久之,重新建立一个好的睡眠习惯。如果这样仍然无效,可以试试睡眠限制疗法:通过诱导人为的睡眠不足,使机体增强入睡和维持睡眠的能力。譬如说,如果某人每晚只睡5个小时,持续2周以上,每天早上7点都自然醒来。在睡眠限制疗法的第1周,患者每天凌晨2点才上床;第2周,每晚的上床时间提早15分钟,但是仍然在早上7点准时起床。以此类推,每周提早15分钟上床。患者记录着睡眠时间并经常与医生联络。睡眠限制疗法的目的是使得睡眠有效率达到85%(睡眠有效率指总睡眠时间等于总上床时间),通常8周后可以达到目的。
另外,担心睡眠困难会加重失眠。失眠病人在持续一段失眠后对睡眠产生了恐惧心理。常常还没有上床已经开始紧张。于是辗转床榻,越发不能入睡。针对这种入睡前的焦虑状况,可以进行放松疗法。
理想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需要10个小时,有的人只须睡3个小时就足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所需要的时间相应地减少;每一个人的睡眠都不连贯;偶尔几个晚上失眠没有危害;每一个人都出现过偶尔的失眠,尤其是处于压力的情况下。
(2)矛盾意向训练。部分失眠者在进行多导睡眠脑电检查后的第一晚睡得很好。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之一是,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睡眠和觉醒间的习得性适应不良,这种联系平时影响睡眠,但在实验室中这种联系没有表现。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有病,在实验室中并不努力入睡。结果,没有焦虑,反而睡好了。
矛盾意向训练是要求患者反其道而行之,通俗地说,就是患者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患者被失眠折磨的不堪忍受,他们最怕的是睡觉,那就不去睡。如果真的不准备睡,焦虑反而减轻,入睡变得可能了。
(3)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通过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和社会康复期,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烦闷、苦恼。这一疗法阐明了人类原有的欲望、不安和情感的心理结构。要求顺其自然,学会和人生本来就有的不安与冲突共存。重视生活中的每一天,不是消除烦恼,而是带着烦恼做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森田疗法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从外向内调整患者,陶冶性格,通过治疗,患者由于注意力的向外投射,不再沉溺于内心的痛苦和纠缠,焦虑水平下降,使患者的心理产生“顿悟”,症状减轻和缓解。
(4)认知治疗。患者主观上认识和承认抑郁、焦虑。首先,多数抑郁患
者由于症状轻而被忽视或回避。在他们眼里,抑郁症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
其次,许多患者把精神压力面前出现抑郁视为软弱,有一种耻辱感。为了证明自己坚强,宁肯忍受长期抑郁导致的器官功能的失调。他们花许多钱用于治疗身体的器官,而不用于精神的治疗。他们不明白,人是一个心理生物整体,许多抑郁的产生是面对精神压力时一种常见的心理生物反应。所以,任何感情的波动都会引起神经系统中化学成分的相应变化。任何人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与处理,同时表现在生理与心理两个平面上。人在一生中,是要承受和面对无数艰难险阻的。只有象对待生理上的疾病一样对待心理疾病,才能科学有效地转化症状。缓解、减轻抑郁和焦虑,可以说是失眠治疗的一大前题。
“我晚上睡不着,早上又醒得太早,因为这样我才感到累,做什么也提不起兴趣。要是睡得着的话,我就会好起来的。我的问题就是睡眠问题。”DD这是在门诊中最容易听到的对:“伴有抑郁焦虑的失眠”的解释。
承认抑郁焦虑是痛苦的,但否认抑郁焦虑会有更大的痛苦。如果通过非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善睡眠,我们再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使患者减轻过度兴奋、趋于安静,而易于入睡;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接近生理要求的睡眠;短期应用镇静和安眠药物有助于适当地缓解症状,应选用半衰期短的药物,并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