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据已有的科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部分人可能会在长期的血糖调控过程中出现情绪低落、工作能力下降等抑郁状态,因其症状隐匿而不易被发现。轻者经自我的积极调整后可完全恢复;重者可能需辅以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才能纠正。在实际生活中,又该如何认识和积极面对糖尿病而不会患上抑郁症呢?
抑郁状态的表现――常见表现有:(1)精神萎靡,情绪低落,闷闷不舒;(2)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3)主动自愿的户外活动减少,动作缓慢,丧失兴趣,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喜欢独处;(4)莫名的焦虑感、易于自我否定、无能无用的内疚、自责感;(5)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早醒;(6)容易疲乏、偶发的心慌胸闷、长(短)期便秘;(7)对生活丧失信心,偶有轻身的意念或行为;(8)固执、偏激,不愿接受别人意见;(9)性欲低下。
抑郁状态的危害――身体内平衡及自我调节机制被打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伤风感冒,患生它病;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调整和纠正,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进一步影响血糖、血压、加重病情;学习意愿和工作能力下降,对以前能很好胜任的工作力不从心,破罐破摔,影响事业发展;沟通和交流意愿下降,影响家庭及同事关系和谐、和睦。
远离抑郁的措施――六字箴言:心态决定状态保持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是前提,如果觉得有言之有理,请继续往下看。
适当的“阿Q精神”也能给自己正能量,对有些人它的确是良方中国的研究资料提示:国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为9.7%。由此看来,其实我并没有那么不幸;尽管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找到根治的办法,但我有很多措施可以选择并控制好它;当曾经的富贵病不再只偏爱“富贵”,我一定以“断指”的决心来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量和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永远是不二的优选措施(有些时候它优于药物);并发症并不是糖尿病的孪生兄弟,只要控制好血糖,可以做到并发症不发生或晚发生;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但不影响“生命长度(寿命),也不影响生命宽度(质量)”;有家人、朋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我没有理由消沉、颓废和自弃。
科学、合理用药,改变既往认知误区
误区一:西药副作用大,怕伤肝伤肾解读: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但只要科学、合理用药,可以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误区二:一旦用上胰岛素就意味着我的病情加重解读:一般而言,是否用胰岛素与病情没有太多关系。胰岛素仍是目前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降糖药。
误区三:我只用中药降糖,拒绝使用任何西药解读:新发现的早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可选中药治疗。一旦血糖不稳,则建议改用西药或综合用药。
误区四:苦寻祖传中医秘方,偏听广告与传言,不愿接受专科医生的指导用药解读:目前,还没有一种中药(或中药复方)的降糖能力超过西药。而中药的优势和潜力在于糖尿病早期或某些并发症。但需中医内分泌专科医生亲诊,根据个人情况辨证用药。
误区五:明知自己血糖高了,要么不闻不问,要么讳疾忌医解读:记住一句话,越早采取措施(哪怕只是生活方式上的调整),受益越多,“掩耳盗铃”式的做法只能是延误病情,遗患无穷。
战略上藐视它,战术重视上它,因为就目前的医疗技术来讲,您已经有很多治疗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