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异常心理,成年以后,更加突显。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紊乱、自我形象极具变化,行为冲动,常有或轻或重的以下表现:自杀、自残、吸毒、药物滥用、打人、网瘾、多个性伙伴等,治疗相对困难。
然而,罹患BPD后,也不可一味悲观失望,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医学帮助,是可以逐渐好起来的。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BPD的某些症状,如冲动性也会逐渐减弱。如果患者本人抱着开放的态度,主动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发病的可能心理因素,进行积极的自我调理,再配合专业的心理帮助,就会早日摆脱该病的困扰。提高以下四种心理能力是自我调理的关键:
一、 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对自己的身份、思想、情感有一个清晰而丰富的认识,并能够把它们与来自外界他人的身份、思想、情感分开。BPD患者经常把把自己的想法误以为是他人的,比如一位女士给男友打电话,对方没有接。她会习惯性地想到:对我太不重视了,竟然连我的电话都不接;也许他又有了新欢,把我给抛弃了。其实,关于男友为什么没有接电话的解释都来自她自己的猜测,可她却把这猜测当作了男友真实的想法,从而引发她强烈的愤怒或者冲动行为。
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BPD患者通常缺乏合适的自我反省能力,比如一位女士很害怕自己的丈夫抛弃自己,于是要求丈夫24小时陪着自己,一时看不到丈夫便非常焦虑,一定要知道他去了哪里,和谁在一起,对丈夫看管的严严实实,结果丈夫忍受不了她的控制,提出与她分手。这位女士此时依然认为是丈夫不喜欢自己,却无法理解是自己对丈夫牢牢的限制把丈夫推开了。
从整体上和现实的角度看待自己以及他人,而不是非黑即白、或者以偏概全、随便臆断。BPD患者通常难以忍受对方的拒绝、忽视和要求。当得到满足和重视时,他们会把对方非常的理想化,认为对方无与伦比的好,但如果遭到一次拒绝或者忽视,则会很容易把对方从天堂打入地狱,极度贬低对方。不能从整体上把对方看成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他们也不能从整体上感受自己。
二、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对内在的冲动和欲望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既能在冲动和欲望的推动下积极建树,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忍受愤怒、孤独、恐惧等负性情感。BPD患者往往把内在的愿望和情绪付诸行动,比如当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关心或者抛弃时,他们会发了疯似的不顾一切的找到对方,要么打闹谩骂一番,要么以伤害自己来威胁对方不要离开自己。其实BPD患者需要提升的就是对这些负面欲望和情绪的包涵能力,需要思考怎样做才能赢得对方对自己的接纳,这样才不会对已有的关系起到破坏作用。
自体价值受到威胁时能进行及时调节并恢复自尊。BPD患者很容易感受到自己毫无价值,尤其是处于他们敏感的“被忽视”、“被抛弃”的情境下。此时需要调动自己的资源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所谓的“毫无用处”和“不可爱”其实来自早期养育环境中不合适的对待,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三、 培养丰富的情感能力
BPD患者主导的情绪体验是恐惧、愤怒、空虚、缺乏安全感和愉悦感。BPD患者不仅要经历这些负面情绪,更要觉察到自己正处于这些情绪之中,需要主动加以引导。
需要具备积极的想象能力,比如对于对方不能及时回复自己的短信或接电话时,除了想到对方忽视自己,还要想到其他积极的可能因素,比如正在开会、手机没有在身边等情况,可以变成语言与对方进行情感的交流,并能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的境遇和情绪。积极培养愉快、安全的情感体验,尝试着从对方对自己关心爱护的角度理解对方的言行。
四、 形成依恋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化的客体,它来自生命早年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特别经历。已有研究显示BPD患者的早年往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包括精神和躯体的虐待、性虐待、父母过多的控制、否定、指责、拒绝而较少有温暖情感的照顾。积极的修通内在客体,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好的、积极的、正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在客体,藉此对自己进行充分的照顾、安慰和勉励,让内心平静,对己负责。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关系中不过度依赖,也不过度回避,这是一个平等互尊的关系。即保持亲密的关系,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双方都有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性。不会一味地为了对方而完全的委曲求全、失去自我,也不要求对方完全放弃他/她自己。在关系中能够考虑他人利益并力促达到双赢或多赢。
BPD患者最大的挑战就是面对一个关系的中断,他们的愤怒和悲伤也会达到极点。在不得已与所依恋的客体分离时,尝试忍受痛苦并表达足够的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争取将情感投注从丧失的客体身上撤回并发展新的依恋关系。
以上四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是BPD患者显得更弱一些而已。既然是能力,就有强有弱,通过训练和时间的推移,随着个体心理的成长,会逐渐提高,这也就是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