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为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足坏疽等下肢缺血性疾患。我科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脱疽病人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6岁。性别: 男性6例;女性3例。病程6个月至3年。其中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动脉硬化闭塞症3例,糖尿病足3例。其中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陈X X)做了两次(两侧下肢)。7例患者来到我科时已到截肢期。
所有患者术前做下肢彩色多普乐超声检查、下肢血管核磁共振(MRA)检查及肱- 踝指数(ABI)检测,结果显示患肢动脉狭窄、闭塞,符合脉管炎表现。其中7例曾在外院及我院中医脉管科行各种保守治疗长达数月,均因效果不佳转我科治疗。
治疗方法
9例病人,1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 8例行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术。先由我科与外院血液科合作采集提取干细胞,再将采得的干细胞注入患者缺血的肢体内,注射方法是:在手术室于患肢皮肤上画出3×3M网状小方格,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每个小方格中心注入1ml干细胞悬液(每毫升悬液中含单个核细胞数达1×108个),注射深度约1.5M,使干细胞悬液注入患肢缺血的肌肉内,共注射50个点。
治疗效果
依据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9例病人治愈2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1例,1例术后半年死亡,总有效率为77.8%。
其中有3例显效患者术后未行截肢,只将坏死残趾截除,2例好转患者术后截肢平面由大腿改为小腿。
患者术后监测肱- 踝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68增至术后一个月时平均0.75,显示下肢血运较术前有所改善。
讨论
在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和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最常见的两种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近些年来,TAO发病率明显减少,而ASO则在逐渐增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难治性继发疾病,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导致严重的肢体缺血,患者在晚期往往面临着截趾、截足、截肢的悲惨结局。
中医认为本病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致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痹阻不通而发病。症见初期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国际上最新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据报道此种方法治疗一周后即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大约一个月后新生血管形成,肢体供血状态改善。自体细胞移植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效果显著,最大限度的免除了病人的截肢之苦。
干细胞是指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高度分化子代细胞的细胞,它具有多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不同功能细胞,形成多种组织和器官。医学界期望能够用干细胞来修复那些坏损组织或器官,因此称其为“万能细胞”。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是由共同的祖细胞分化而来,骨髓也含有此种细胞。人的骨髓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骨髓干细胞能被诱导分化、迁移并形成血管。
经实验及临床证实 ,来源于骨髓或外周血的内皮祖细胞能够在血管损伤部位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进而改善肢体血供。由于这种细胞治疗的干细胞取自患者本人,因此不存在免疫排斥及胚胎干细胞所涉及的伦理问题。87%的缺血肢体血供得到改善,踝肱指数增加,造影显示有明显的侧支血管生成,降低了截肢率,促使大部分溃疡愈合。更为重要的是,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初步肯定。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实施为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显著降低了此类患者的截肢率,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发现行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最先出现的好转征象是患肢疼痛明显减轻,对止痛药物的依赖减少,皮温由凉变温。术后2-3周伤口分泌物渐少,肉芽生长迅速,创口快速缩小,红肿消失。患者年龄越小、分离出来的干细胞数越多,术后恢复越快。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待后期随访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