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胶质瘤化疗的过去
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在胶质瘤治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1960年就开始把氮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但在90年代末以氮芥为主的化疗方案中,胶质母细胞瘤的反应率也仅为4.3%,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另一大类烷化剂类药物――亚硝基脲类药物,是从70年代末开始用于恶性胶质瘤化疗试验性治疗的,这类药物从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都在恶性胶质瘤化疗方案中占有统治地位。这类药物凭借其较高的脂溶性和非离子性能够很好的透过血脑屏障。其作用机理包括DNA烷基化、DNA交联和DNA氨甲酰化。其中卡莫司汀(BCNU)曾被视为恶性胶质瘤化疗的“基准”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同类的CCNU、PCNU和ACNU也在临床试验中频繁出现,但没有证据表明后三者比前者更加有效。这类药物的缺点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以及肝、肾毒性,之后还发现BCNU会带来肺部纤维化等的严重远期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单剂使用亚硝基脲类药物对于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来说意义不大,几乎所有研究都提示亚硝基脲类药物应与放疗及其他药物相联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他用于恶性胶质瘤的烷化剂还包括丙卡巴肼(Procarbazine,PCB),没有证据表明它比BCNU有更大的优越性,但由于它与亚硝基脲类烷化剂不存在交叉耐药,所以被用于与亚硝基脲类烷化剂及其他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用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植物生物碱类药物开始被临床试验采用,主要包括长春新碱(VCR)和替尼泊苷(VM-26)。VCR和VM-26主要与亚硝基脲类药物联合用药发挥作用。此类临床试验贯穿整个70至80年代,药物反应率从25%~72%不等。VCR的副作用包括外周神经疾病和肠梗阻,但它不会造成骨髓抑制,这也是它经常与亚硝基脲类药物联合用药的原因。
在1983年的研究显示,对胶质母细胞瘤应用VCR和ACNU联合化疗的三年生存率为12.3%。90年代初期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无论是单用亚硝基脲烷化剂CCNU,还是联合应用VM-26和CCNU都无法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复发时间。
早期用于恶性胶质瘤化疗的抗代谢类药物包括替加氟、5-氟尿嘧啶(5-FU)、阿糖胞苷(Ara-C)和甲氨蝶呤(MTX)。对照研究显示ACNU组中有34.2%的患者的肿瘤体积减小超过了50%,ACNU+替加氟组则为41.2%,两者没有显著差异,此研究表明替加氟并不能显著增加ACNU的化疗作用。早期5-FU仅用于与亚硝基脲类烷化剂联合用药。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BCNU相比,BCNU与5-FU联合用药并不能提高恶性胶质瘤的生存率。Ara-C在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中多与顺铂联用,有研究提示初治的胶质母细胞瘤的反应率较高。MTX在治疗胶质瘤的最大问题是它的血脑屏障通过率较低,最近有研究利用MTX加载聚醚树枝状共聚酯用于术中治疗脑胶质瘤的报道,它在通过血脑屏障、预防MTX耐药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潜在辅助方法。
用于胶质瘤化疗的抗生素类药物包括博来霉素、链脲霉素和阿霉素。前两者对于恶性胶质瘤药效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动物水平,临床试验数据较为有限。后者的临床研究始于70年代,但没有足够临床试验能够证明其明确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