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可发展为慢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治疗不佳、预后不良。外科手术治疗已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肺动脉栓塞8例,围术期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8例慢性肺动脉栓塞病人中男5例,女3例;年龄25~68岁;体重60-80。病程5-36个月。心功能(№mA)Ⅳ 级4例,Ⅲ 级3例,I/级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2例,术后置入1例。8例均行肺血流灌注扫描、螺旋CT或电子束CT及肺动脉造影,提示病变位于亚段水平以上,远端未见弥漫性病变。支气管动脉造影1例,显示远端肺血管床通畅。心电图均示右心室肥大。超声心动检查均示肺动脉压力重度增高,室间隔矛盾运动,右心室扩大肥厚,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
体外循环下手术7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至30℃,阻断上、下腔静脉和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4:1冷血停跳液灌注心肌保护。深低温低流量5例(18 20℃)、停循环(2例),每次停循环限制在20min内后恢复灌注10min,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20-25 mg/ks加强脑保护;充分游离上腔静脉,心包腔内游离右、左肺动脉至分叉处,切开右房,检查有无房间隔缺损,根据造影结果及术中触诊决定肺动脉切口部位,由肺动脉后壁内膜与中膜之间建立剥离面,切除血栓,剥除增厚内膜,直到远端有鲜红色血液回流,争取剥离至亚段动脉水平。6-0 pmlene线连续缝闭肺动脉切口,必要时应用心包补片扩大肺动脉,防止肺动脉狭窄,如肺动脉扩张明显,可环缩之以减轻肺水肿。复温过程中检查有无卵圆孔未闭并处理之,三尖瓣关闭不全多不必处理,对于合并的瓣膜病或冠心病,也应作相应处理。辅助循环,应用多巴胺辅助心脏功能,前列腺素E。(PGE)。每分钟2~10n kg泵入,扩张肺动脉。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取患侧后外侧切口,游离肺与壁层胸膜粘连,游离肺门,显露肺动脉主干及分支,阻断肺动脉主干近心端,根据增强cr、肺动脉造影结果及术中触诊发现决定肺动脉切口部位,其余技术同前。术后早期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抗炎、限制入量及镇静等一般处理。机械辅助呼吸,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反比呼吸。应用利尿药、胶体输入减轻肺水肿,给予PGE.、ACEI类药物降低肺动脉压,术后早期用肝素抗凝,后用华法林终生抗凝。
结果7例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者中,平均体外循环(185 4-30)min。术后呼吸机辅助23 h~18 d。全组无脑损伤、膈神经麻痹,5例有不同程度的肺再灌注性肺水肿,经呼吸治疗后4例顺利脱机;1例术后18 d死亡,尸检发现左肺动脉主干再次血栓栓塞。术后2周测不吸氧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改善,术后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术后随访1―24个月,心功能改善至I级4例,I/级3例,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讨论PTE临床特征呈现多样性且无特异性,漏诊率及误诊率极高。本组均根据我国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我们体会,虽然肺动脉造影诊断阳性率高,为PTE诊断的“金标准”,但也有局限性,我们遇到2例女性曾诊为慢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术后病理提示分别是脱落的恶性肿瘤瘤栓和单发性肺动脉大动脉炎。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最重要的术前评估血栓必须位于手术可及部位J。由于慢性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可引起肺小血管发生不可逆的病变,一旦慢性肺动脉栓塞明确诊断应及早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基本原则是,正中切口、体外循环结合深低温间断停循环、完全的内膜剥脱术J。本组7例在体外循环下深低温低流量或间断停循环完成PTE术,手术过程、术后恢复顺利。本组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PTE术,术中、术后过程顺利。非体外循环下完成PIE术优点是避免了体外循环的影响,易剥脱段及亚段的机化血栓和内膜,术后易脱呼吸机,不易发生肺水肿。但其缺点是因侧支循环多,游离肺动脉分支时较为困难,尤其术前曾有胸腔或肺部炎症的病例。慢性肺动脉栓塞常发生于双侧,对此术式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非体外下手术疗效,是否可通过肺活检判定肺血管床病变程度、手术时机和预后有待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术后处置的重点是防治肺动脉高压、肺再灌注后肺水肿和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栓塞。术后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栓塞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