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年我科收治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一般资料32例老年患者中,男27例,女5例,年龄70~80岁,平均73.23+2.81岁。三支病变30例、左主干病变3例、急性心梗12例、不稳定心绞痛17例、陈旧性心梗9例、室壁瘤形成6例、急性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1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1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36%~76%,平均53.9+10.%,心功能NYHA 111级7例。术前持续性房颤2例,支架再狭窄3例,合并食管癌1例、肺癌1例、腹主动脉瘤1例、颈动脉狭窄(>50%)6例、CT提示严重主动脉钙化5例。高血压1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9例,糖尿病21例,陈旧性脑梗塞6例。
病人特点:本组病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弥漫。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主动脉钙化、恶性肿瘤和外周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非老年患者。本组患者术前常规行颈动脉超声、胸部增强CT检查,了解颈动脉狭窄和升主动脉钙化情况。本组病人手术后无脑血管意外发生。
手术特点:与同期非老年患者搭桥手术资料比较,动脉桥材料(左乳内动脉、桡动脉)在非老年患者中更常见,而静脉桥在老年患者的比例较高。由于左乳内动脉桥的远期通畅率明显优于大隐静脉桥[1],本组有78%的病例采用了左内乳动脉和前降支吻合。考虑到急诊手术、难控制糖尿病、严重骨质疏松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因素,7例采用完全静脉桥。众所周知,静脉桥更容易早期发生粥样硬化。通常术后5年静脉桥开始出现病变,但静脉桥病变更容易内科介入治疗而很少需要二次手术阁。老年患者因为期望寿命有限,前降支选择左内乳动脉桥而其他冠状动脉选择大隐静脉桥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3]。
虽然有文献报道冠状动脉搭桥同时行瓣膜置换手术增加患者住院死亡率[4],但如果瓣膜病变有明显的血液动力学意义,应同时完成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时如果不纠正瓣膜病变,残余瓣膜病变将对住院死亡率有负面影响。
CABG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常见原因是容量不足或电解质紊乱。术后新出现的房颤均可经药物治疗转复。因为房颤是非致命性术后并发症,房颤不影响住院或长期死亡率。
文献报道,年龄>75岁被认为是住院死亡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术前房颤、合并有瓣膜病、急诊手术和心源性休克。本组住院死亡率为0,与以往文献报告相似。术后泵衰竭需要IABP辅助,脑血管意外、呼吸衰竭是老年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影响远期存活率的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脑血管意外、纵隔炎、肺炎、长时间机械通气、再插管和术后透析。二次开刀止血、术后心梗和术后植入IABP对长期存活无影响。老年患者搭桥手术的远期死亡率为9.3%,高于非老年患者(5.1%)。老年患者术后非心脏原因死亡较常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