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国际上人工耳蜗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法、美两国。近10多年来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耳蜗进展很快,已从早期只能帮助病人唇读的单通道装置发展到能使多数病人打电话的现代多通道装置。许多聋哑儿童植入者经过数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进入正常学校学习。人工耳蜗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欧美等国的医学会已将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和全聋的常规方法。
进展 我国于1980年由北京协和医院研制成功单通道人工耳蜗装置,使全聋患者听到环境声,恢复了音感。由于单道装置受到输入信息少的限制,而且植入部分的密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自1995年北京协和医院及国内其它一些医院先后引进澳大利亚等多通道装置,成功地为全聋成人和儿童施行手术植入,获得满意的效果。部分语后聋患者已经可以使用电话,多数语前聋儿童患者经过一段的听觉语言训练,已经开始说话,进入正常小学。
效益 虽然为使聋人听懂并学会语言是人工耳蜗的主要目标,但人工耳蜗的效益并非仅此。人工耳蜗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正面影响。对成年植入者,个人心理健康效益包括减轻孤独和压抑,增强自尊、自立,以及更加容易溶入社会和找到工作机会。目前对儿童人工耳蜗效益的数据还不完全,但已有的数据显示,使用人工耳蜗的儿童在术后一年内,其语音理解力和开口说话的能力就已超过同龄配戴助听器或使用触觉振荡器进行耳聋康复的儿童的水平。最新的跟踪数据表明,至少对5~7岁前做人工耳蜗手术的儿童而言,其综合语言发育指标,包括理解、发音和交流的能力,不但和他的植入年龄成正比,而且其植入年龄的指标和正常听力儿童的自然年龄的指标相当。
限制 首先是心理和社会方面。人工耳蜗本身的维护、外观和效果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植入者本人或其家属朋友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过高期望也会导致负面的影响。例如,目前的人工耳蜗对某些大龄语前聋病人只能起到帮助唇读的作用,对部分病人欣赏音乐和在噪声中理解语音的能力有所限制。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没有任何术前的生理、心理、物理或其它测试指标能预测人工耳蜗者的术后效果,所以医生一定要帮助病人在术前决定植入时考虑到各种成功的可能性。
预防 预防是保障儿童耳健康的关健,但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主要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在相当多的地区还没有普及。只有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做得比较好。目前对听力的筛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观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研制的听力筛查仪,原理是给婴儿一些声音刺激,观察其反映。另一种则比较客观,是用耳声发射的原理,耳朵在收到声音的同时,也能发射声音。在耳朵内放一个探头,观察听到声音后的发射情况。
未来 人工耳蜗在未来将孕育着几个方面的突破。首先,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解释和预测人工耳蜗存在的大量个体差异,尤其是如何能在术前预测术后的效果,以减轻植入者的心理压力和对植入效果有个理性的期待。其次,语音处理器的设计将会因人而异,着重于如何提高效果不好病人的语音识别率,以及对效果好的病人如何增进在噪声中的语音识别率和如何提高声音的质量,包括欣赏音乐在内。未来的10年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导致人工耳蜗的微型化。目前盒式的语音处理器被耳背式的装置取代,而下一步则是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的出现。全植入式的电子耳蜗可能使用病人本身的鼓膜作为麦克风,利用人体的生物电或体内埋藏电池作为运转体内语音处理器的动力。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我们也将会知道人工耳蜗是否能帮助语前植入儿童完全达到正常的语言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对儿童语言的发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