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病人群正迅速增加,青年期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呈现上升趋势。糖尿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需要长期治疗,在门诊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个人认为是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几点误区:
1、吃药但不监测病情--在初始药物治疗有效后就每月照方抓药,不监测血糖,也不定期查血脂、肝肾功能及并发症筛查。在数年后,患者又出现口干、多饮或并发症时才发现血糖已经升高。如果能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就不至于出现这些问题。其实,患者也每月跑医院,每天服药,但没有达标,非常可惜。治疗方案为什么需要调整?在糖尿病发病初期胰岛功能就已经损失50%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逐渐下降,药物效果会有下降;患者生活方式、合并疾病、肝肾功能的改变;合并急慢性并发症;特殊的检查(如使用造影剂的检查)、手术等时,都需要专业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方案。
2、“中药、保健品”没有副作用--我无意攻击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相反由于目前尚缺乏根治糖尿病的药物,我也希望中医中药中能出现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但目前有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说是中药、保健品,其中却暗中添加了西药,而且是一些在正规医院已经基本淘汰不用的药。这些淘汰的西药多数也可以降糖,而且有可能降糖强度很大,淘汰的原因主要是副作用太大。这样的“中药、保健品”真是害人不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甚至危及病人生命,而且也影响了大家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1.我在门诊曾经遇到病人服用某“蜂胶”后出现严重低血糖,而这个患者平时服用较大剂量的格列吡嗪血糖还偏高,我在网上检索一下蜂胶和低血糖的关系,发现药品管理部门查处了一些问题蜂胶,其中含有“格列本脲”,这种降糖药物是很便宜的,而由于其引起的低血糖严重而持续时间长,在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2.最近在门诊还遇到一位女士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到900U/L(正常40U/L以内),在消化科查各种肝炎抗体都是阴性,又排除了很多其他可能导致肝损害的因素。后来追问她服用一种叫“苹果醋”的减肥片,我们高度怀疑是药
物引起的肝损害,在网上检索一下这个产品,也很快发现其中掺了可能导致肝功损害的西药。这种西药虽可减肥但损害肝脏,已经因此撤市。
每天在报纸、网络、电视上我都能看见信誓旦旦可以治疗甚至治愈糖尿病的中药、保健品广告。这些所谓动植物胰岛素、再造胰岛功能、打通经络的广告从科学的角度看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荒谬可笑的。最可恨的是这些黑心厂家用这些便宜的药物混入所谓的保健品中,就卖出了不菲的价格,这些都要患者全自费承担,同时还带来各种副作用。
其实,患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控制饮食,不免觉得这样很麻烦并担心长期服药对肝、肾造成负担。于是当一些被淘汰的西药披上中药、
保健品这个诱人的外衣,再在主流媒体中一宣传,不免就有人上当。要避免患者上当受骗我们内分泌医生要做的首先是积极寻求更好、更简便的治疗方法;在目前尚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时,我们要向患者宣教,让更多的患者了解糖尿病,避免受骗。请记住:保健品肯定没有治疗某种疾病的功效,这是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如果使用中药,请使用正规医院正规医生开的中药,否则不要轻信所谓的疗效。要知道如果有什么真正有效又经得起成分检测的中药早就能作为药品通过正规渠道销售了。目前购买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必须有医生处方,能在柜台直接买到或邮购的药品一定有问题。
3、西药的成瘾性和副作用。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会顾虑一旦服药就要终身服药。其实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本身胰岛功能在逐渐衰退过程中,很难完全恢复,所以需要长期或终身使用药物,并不是由于药物有成瘾性需要长期服药。 西药的确存在各种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往往存在个体差异,只在少数患者出现。这些药物说明书中往往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详细列出来了,这些副作用是在严格的药物试验和在临床中使用后医生发现可能的副作用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得出的,非常规范和严格。通常这些副作用是轻微的,在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后就可以消失的。如果一个药物的副作用严重,药监局就会要求它撤出市场,不能再销售。
在门诊常听见有患者问二甲双胍伤肾吗?其实,二甲双胍是国际糖尿病联盟、美国糖尿病学会、中国糖尿病学会等多个指南中的一线治疗药物,是有效和安全的。在二甲双胍的说明书上要求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是因为它是通过肾脏代谢的,肾功能不全时,它会在体内蓄积导致副作用。只要肾功能正常,试使用它是安全的,使用者3月-半年复查1次肝肾功能即可。打个比方,某小学对入学者要求智力必须正常,否则不能入学,显然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学校会损伤人的智力吧?同样道理,对于要求服药者肾功能正常,也不表明这种药会损伤肾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