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及特点: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皮疹,常伴关节痛、关节积液、腹痛、便血及蛋白尿、血尿。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2、病因:
感 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朱向刚
食物过敏:鱼虾蟹、蛋类、乳类、豆类等
药 物:水杨酸类、抗生素、磺胺等
其 他:虫咬、疫苗接种等
3、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致敏原→刺激抗体形成,产生IgE ,后者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当致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即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激发细胞内一系列酶反应,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
此外,致敏原与IgE结合后,也能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释放乙酰胆碱。组胺和乙酰胆碱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出血。
Ⅲ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 :致敏原刺激浆细胞产生IgG(也可产生IgA 和IgM);IgG+抗原→小分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在血流中长期存在,促使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和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并吸引中性粒细胞,对复合物进行吞噬,并释放溶酶体酶类物质,引起血管炎症及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可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促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和出血。
4、病理:广泛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无菌性炎症反应;血管壁灶性坏死,纤维沉积;白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核脆碎裂,红细胞渗出;内皮细胞肿胀,可有血栓形成病变;累及皮肤、肾脏、关节及胃肠道,少数涉及心、肺等脏器在皮肤和肾脏。
紫癜血管炎(图片源于网络)
紫癜肾炎(图片源于网络)
4、临床表现:
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伴有低热、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首发症状多数以皮肤紫癜为主;部分病例首先出现腹痛、关节炎或肾脏症状。
(1)皮肤紫癜:病程中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及躯干较少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继而呈棕褐色。重症患儿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伴有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2)消化道症状 :半数以上患儿出现反复的阵发性腹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呕吐,但呕血少见;部分患儿有黑便或血便、腹泻或便秘;偶见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穿孔。
(3)关节症状:出现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肿痛,呈单发或多发,活动受限;关节腔常有积液,关节症状消失较快;亦可在数月内消失,不留后遗症。
(4)肾脏症状:肾脏病变见于30%-60%患儿,常在病程1-8周内出现,症状轻重不一
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伴血压增高及浮肿,少数呈肾病综合征表现,偶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大多数都能完全恢复;约6%的患儿发展为慢性肾炎,尿毒症(5)其他表现:偶可发生颅内出血,导致惊厥、瘫痪、昏迷、失语,还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睾丸出血等。
紫癜典型表现(图片源于网络)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正常或增加,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一般无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甚至升高
出凝血检查 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血块退缩试验正常,部分患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尿常规 可有红细胞、蛋白、管型
粪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血沉:正常或增快;血清IgA可升高
6、治疗:
(1)清除病因
寻找并清除过敏原很重要。
治疗扁桃体炎及其他感染病灶,驱虫,避免可疑的药物、食物,注意保暖。
室内卫生,避免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并多饮水,促进毒性物质的排出。
可以通过检查过敏原寻找过敏物质。
(2)抗过敏对症治疗
抗组胺药物和钙剂: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
解痉剂:腹痛
西咪替丁:(20~40)mg/(kg.d)
维生素C:改善血管脆性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迅速缓解腹痛和关节痛症状,但不能预防肾脏损害的发生,亦不能影响预后
剂型: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甲强龙
方法:根据病情选用
(4)免疫抑制剂
紫癜性肾炎: 联合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冲击
硫唑嘌呤
环孢霉素A (CyA)
氟米特及霉酚酸酯(MMF)
(5)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
由于本症可有纤维蛋白原沉积、血小板沉积及血管内凝血等改变, 故应选用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钙(钠)皮下注射;华法令;蝮蛇抗栓酶;潘生丁;复方丹参。
(6)其他
紫癜性肾炎时合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 、ACEI;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血液净化疗法;中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