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常是其他疾病的初发症状,有时其他疾病的初期而被当作伤风,此外,伤风还能续发其他疾病。虽然认为不过是伤风,但确能做好伤风的治疗,在中医学上那就是一个相当好的医生了。
中医根植于民间上千年,受众广泛,许多命题是开放的,行业内外的人均有发言的资本。比如上面说到的伤风,大概任谁都可以说出类似“熬碗姜水驱祛风寒”这样的话;甚至许多时候,喝杯热水捂出身汗,往往也就恢复了健康。这个话题似乎小题大做了。然而事实并不如此,我们中间多少都有些“挂急诊”的经历,那里敷着冰袋、挂着吊瓶的发热患者,究竟还是要占到相当的比例呢。笔者这一篇小文,当然无益于减轻急诊的负担;但于读者,或许也能增多一点知识,减少一分着急。
伤风往往见到恶寒发热,体温计测出37.5摄氏度以上,就知道病人在发烧了。但是中医对于发热的判定,并不以摄氏度为标准;而是更关注病患自己的感觉:他的热感高,可能是热证;热感不明显甚或全无热感,拿一块凉毛巾敷在额上,病人反觉不适,那么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凉药可以治疗的。正因为如此,笔者不主张摄氏度一高,就弄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吃下去:用药不当,或者导致发热不退,或者搞的病程迁延、咳嗽不愈。
那么怎样判断最常见的风寒还是风热呢?
扼要的说,受了风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身体疼痛;这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麻黄汤是风寒证的主方,其适应的症状是“头痛、身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这时节,温覆捂汗也好,葱姜水也好,吃服麻黄汤也好,总之要“发汗”。对于正常体质的人,麻黄汤是安全的,说句玩笑话,其价钱和口味远胜过感冒冲剂呢。
感受风热,往往没有身痛症状,而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上火”症状比如咽喉痛,发病前一段时间,往往有着急、熬夜、喝水少的情况;仔细想想,是否就是这样呢。这种状况,可以选择清热类中药。作为患者,处方药味精练的宜首选。
如果是老人和小孩子,处理要慎重些;前者反应不典型,后者变化比较快,家人就不要轻易处方了,较好的做法是:保证病人充分饮水,排出清淡的尿液,至少提示没有脱水;同时,也能带出一部分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