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验证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皮神经卡压性跟痛症患者,并分为铍针治疗组58例,理疗组 5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结果铍针组和理疗组CR+PR 率分别为93.1%和32.0% 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铍针治疗是缓解神经卡压性跟痛症疼痛的一种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
跟痛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较复杂,随着社会劳动强度的加大和频率的增多及人口老龄化,使足跟劳损日益加重,跟痛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一旦发病轻则影响工作质量,重则影响日常生活。同时在临床上,由于目前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较长,且容易复发。本人近3年采用铍针疗法治疗跟痛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完成观察内容的患者为108例。,随机分为铍针组58例,理疗组5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8例;年龄30岁以下者4例,31岁-40岁30例,41-50岁38例,51岁-60岁29例,61岁以上7例;病程在3天以内者76例,3天-1周者20例,1-2周10例,2周以上2例。108例患者均进行跟骨X线侧位,轴位检查,其中有跟骨骨刺50例。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选择病例。
1.2、诊断标准:(1)年龄25-65岁,(2)足跟部疼痛,以晨起站立足跟部承重后疼痛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久行久立后加重;(3)跟骨结节下方压痛明显。
1.3、排除标准 (1)局部软组织存在感染倾向者;(2)有出血倾向者;(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4)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者;(5)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者;(6)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铍针的规格 直径0.5~0.75 mm,全长5~8 cm,针头长1 cm,针体长4~7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2.2、操作方法 (1)定位:患者俯卧位,首先在患者足跟下寻找压痛点作为进针点。(2)消毒:局部以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3)进针: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进针点的旁边,右手持针柄用腕力将铍针直接垂直刺入压痛点,使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到达深筋膜,在进针过程中可有突破感,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即松解卡压之处的软组织,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4)包扎: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止血,无菌敷料覆盖针孔并包扎。
3、疗效观察:一般治疗1~3次,每周治疗一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在治疗后6个月―1年时追访。
3.1、治疗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断治疗标准制定如下治疗评估标准) 按VAS疼痛指数标记法,在无任何暗示和启发下,患者面对标尺将游标置于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师则按标尺另一侧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的程度。标尺将疼痛由轻到重分为0-10。我们对足跟部的疼痛按不同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四级,并分别给予0、1、2、3不同的分值。每级划分如下:正常:无疼痛,0分。轻度:1―4,1分。中度:4―7,2分。重度:7―10,3分。
3.2、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计分-治疗后计分)÷治疗前计分]×100%,以百分数表示。①痊愈(CR):100%;②显效(PR):≥67%;③有效(MR):34%~66%;④无效(NR):≤33%。
3.3、治疗结果
3.3.1、主观满意度 按照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统计。满意指患者认为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一般指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不满意指对治疗不满意或还有明显症状。铍针治疗组病例满意51例(87.7%),一般6例(10.3%),不满意1例(1.7%)。
4、讨论
足跟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以往采用物理治疗、手法治疗、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等治疗方法存在起效慢,药物毒副作用大,容易复发的缺点,再由于皮神经的卡压往往出现在筋膜结缔组织层,简单的保守治疗不能达到有效深度取得良好的疗效。无法完全解除粘连、结疤、痉挛。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许多学者对跟痛症在临床、解剖、病理等各方面地不懈探索,使其在病因病理、解剖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较完善的学术论点。跟痛症病理机制为各种原因导致足跟部产生无菌性炎症、渗出、水肿、痉挛,跟骨内高压、神经卡压,日久不愈而病灶持续则出现纤维性变及粘连。张力增高,牵张压迫神经是足跟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何原因(如水肿,组织增生等)引起张力增高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导致疼痛。〔2〕足跟的疼痛点多位于应力集中点,本质为神经末稍高张力状态导致;
病理组织学上具体表现为三大形式:粘连、结疤、痉挛,〔3〕铍针源于古九针,具有开痹通络,减张减压,消除神经末稍的高张力状态从而达到祛痹止痛的功效。而随着国内外对微创技术大力提倡,铍针以其创伤小,疗效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虽然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跟痛症,但目前比较肯定的有:①跟骨内高张,高压是由于足跟部经常撞地或在硬地上行走,可在跟骨内结节下、跟骨后方,长期反复挤压、摩擦,引起脂肪垫、跖筋膜及滑囊充血、水肿、浆液渗出、纤维增生,与周围组织粘连,引起无菌性炎症,出现肿胀、疼痛。〔4〕②神经卡压: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支、跟骨内侧神经(来自胫后神经) 、趾展小肌之支配神经支(外跖神经的一支) 受跟骨骨刺、跟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无菌炎症刺激、压迫便可产生跟痛。〔5〕〔6〕国内外对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研究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虽然在不少书和杂志中都有过皮神经卡压的论述,但并未正式把它与跟痛症的治疗联系起来。铍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目前国内外尚未进行系统研究,董福慧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创造并使用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症,〔7〕〔8〕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已经进行临床使用。目前国内已作了铍针治疗颈肩、腰臀部的皮神经卡压的研究,〔9〕〔10〕我们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而对足跟皮神经卡压的研究尚未开展,我们根据董福慧教授提出的“张力性疼痛”这一概念,〔11〕〔12〕应用铍针对足跟张力增高区进行“减张”治疗,从而解除对神经的牵张压迫,疼痛也随之而解,取得了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
此法治疗具有操作安全简便、治疗时间短、无须麻醉、无需住院,患者无痛苦、对机体损伤小等优势,利于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