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大雪飘飘,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小王夫妇心里却温暖如春,怀胎十月,盼望已久的孩子终于降临了,而且是个大胖小子。一家人是乐开了怀。可是小家伙生下来没几天,开始吃奶还挺有力的,慢慢却吃奶越来越少,哭声也没有出生时那么宏亮了。小脸蛋、小胳膊腿也硬梆梆的,象橡皮。一家人心急火燎的把孩子送到医院,才知道孩子是得了一种从未听过的病:“新生儿硬肿症”。小家伙被送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培养箱中复温,并监护治疗。所幸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孩子恢复了健康,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孩子生下来好好的,这么会得这个病呢?小王夫妇很是纳闷。经过医生的解释,小王才明白,原来新生儿硬肿症并不是稀奇病,早产儿中尤为多见。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更容易发生,所以也有专家称其为寒冷损伤综合征。除寒冷外,早产、感染、窒息、喂养不当等也是硬肿症的高危因素。
为什么新生儿硬肿症只在新生儿中发生呢?这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条件有关。与成人的白色脂肪不同,新生儿脂肪储备少,且主要是棕色脂肪。棕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主要依靠棕色脂肪分解产热。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如出生后不注意保暖,宝宝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早产、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
新生儿硬肿症时,因无法产热维持正常体温,患儿体温可降至31~35℃,甚至26℃左右,一般体温计无法测量,需用特殊的低体温计检测。硬肿症宝宝早期可表现为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差,肢体自发动作少,皮肤为深红色。随着病情加重,宝宝皮肤转为暗红色,严重者呈苍白或青紫,四肢和躯干冰冷,脉微弱。皮肤和皮下组织先有水肿,以后变硬,严重者似硬橡皮样。硬肿先发生在小腿、面颊和肩部,以后大腿外侧、臀部、上肢也受累,甚至累及全身。后期可因胸腹硬肿而发生呼吸困难,因面颊硬肿而不能张嘴。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患儿将出现休克、严重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心音低钝、心率减慢、反应低下、尿少甚至无尿,以后口鼻流出血性液体,因肺出血而死亡。所以对于冬春季节出生的宝宝,如出现反应差、哭声弱、吸吮无力,皮肤颜色异常,都需要高度警惕硬肿症的可能。
新生儿硬肿症危害如此之大,那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呢?一方面,准妈妈应该做好孕期的保健,合理营养,减少早产的风险。寒冷地区,在选择分娩医院时,应尽量去产房条件较好,有辐射台的医院。产房的温度不能过低,最好维持在26摄氏度以上。宝宝的衣物应该预先加温好,宝宝娩出后应在辐射台上擦干,断脐后立即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并打包。如宝宝肢端凉,可在包被外放置暖水袋,但温度不能过高,以免发生烫伤。如为早产儿,应该置于新生儿暖箱中保暖。如实在没有保暖条件,可将宝宝裸体贴于妈妈胸前再以衣被包裹取暖。另一方面,充足的热量供给也是预防硬肿症的重要措施。宝宝娩出后,应尽早开奶,保证宝宝充足的热卡和营养供应,避免发生低血糖。不管是足月还是早产,除母亲患病等特殊情况外,母乳都是最好的食物。早产的宝宝,如母乳不充足,应予以专门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但如已有较重的硬肿症表现,此时胃肠道存在缺氧缺血,应停止喂养,避免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此外,宝宝出生后,早期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应该避免过多的探访,以免发生感染而导致硬肿症。
冬春季节,宝宝从医院回家后,照顾也需要非常的细致。家里的温度最好维持在26摄氏度左右。宝宝衣物应选择棉质保暖性良好的材料。宝宝尿便应及时清理,保持干燥。宝宝洗澡时更需要做好保暖,时间不要太长,避免体温散失过多,沐浴后应立即擦干并换上干燥预热好的衣物。有条件应每日监测孩子体温,如发现宝宝反应差,吃奶不好,皮肤发凉变硬,体温下降,应立即送医,以免延误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