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扁平苔癣
扁平苔藓是一种独特的皮肤和黏膜疾病,皮疹常见于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紫色、瘙痒、偶有肥大性斑块、糜烂或大疮,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组织有特征性改变。
扁平苔藓损害类型包括肥大性扁平苔藓(又称疣状扁平苔藓)、硬化萎缩性苔藓(又称硬皮样扁平苔藓)、环状扁平苔藓、毛囊性扁平苔藓、线状扁平苔藓、糜烂或溃疡性扁平苔藓、光化性扁平苔藓、色素性扁平苔藓、狼疮性扁平苔藓、大疱性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性扁平苔藓等。本病常见于皮肤损害,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例累及黏膜。可单独发生于皮肤或黏膜,可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发生于皮肤者,好发于四肢,特别是屈面,尤以腕部屈侧,踝部周围和股内侧最易受累。发于躯干则常见于腰部。面部及指甲或趾甲,但较少见。如发生于头皮时,可引起永久性秃发。发生于黏膜者主要损害于口腔黏膜和龟头,少数损害于眼结膜、咽喉部、女阴及肛门、胃、膀胱、直肠等处。扁平苔藓的发病率大约为3.5%,黏膜损害的恶变率明显高于皮肤损害者。由于时间或文字所限,本文仅简述口腔黏膜损害的口腔扁平苔藓,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率大约为2.5%,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35-60岁的年龄段,发病部位多见于颊、舌、牙龈及内唇等黏膜,尤以颊黏膜最为多见。典型病损是在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条纹,条纹之间的黏膜发红,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但以网状最为多见,损害处往往呈凹陷的扁平丘疹。
口腔扁平苔藓(扁平苔藓)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目前已知的诱因常与化学药物的刺激、牙科材料、精神因素以及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多种类型的扁平苔藓都会损及口腔黏膜,但以糜烂或溃疡性、硬化萎缩性、大炮性、类天疱疮样苔藓等为多见。患者有一定比率的家族遗传史,有 50%的病例IgA下降和25%的病例IgM下降,这就意示本病为自身免疫的缺陷,加上在组织学的病理检验中可见黏膜固有层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这些依据足以说明口腔扁平苔藓在免疫缺陷时具有癌变的潜能。甚至可以说硬化萎缩性苔藓、糜烂或溃疡性苔藓就是癌前病变。
关于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目前西药缺乏有效药,由于对此病认识不清,只能给予补充维生素、皮质激素或雌激素,(作者认为,如果使用雌激素后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或加速癌变。)
作者从医32年中仅治疗两千多人次口腔扁平苔藓的患者,于1997年开创奇恒之腑的免疫学说,即“兰金初免疫原理模型”,认为免疫性疾病原于奇恒之腑代谢机能失调,打破了人体正常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导致人体自身产生某个器官或多系统、或不同部位的组织损伤。正因为中医学认识到诸多疑难杂症的病因病机,才续而产生了奇恒之腑的理论学说,更加充实了中医理论。奇恒之腑极具表达了人体新陈代谢盛衰关系的原理,只是与西方医学的免疫原理的表达形式不同而已。最重要的依据是奇恒之腑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远远高于西方医学。使用平淡无奇的天然草药,竟然让千千万万疑难杂病的患者获得了新生。我们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等黏膜病变采用“斑藓平”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例外,完全得益于奇恒之腑的免疫原理的指导,而西方医药的“免疫效应”却望尘莫及,无可奈何。
2、简单认识黏膜白斑(口腔白斑、女阴白斑)
白斑是指发生在黏膜表面不能被擦掉的白色斑块。黏膜白斑,又称癌前期白斑角化病,主要分为口腔白斑和女性阴部白斑。口腔白斑常发生于40―65岁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女阴白斑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以肥胖者为多。停经后(内分泌功能减退)阴唇和阴蒂萎缩发病率越高。目前世界医学所认识的与祖国医学早已认识的病因雷同,均认为口腔白斑的发生多与饮食煎炸烧烤及过食香料厚腻辛辣之味有着密切关系,近代过度吸烟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近20年来趋于中年化进展,正是由于食物中的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大量摄入人体,以致免疫功能紊乱,分泌功能减弱,造成黏膜白斑的患者明显增多。
口腔白斑可发生于口腔、舌体、舌底、内唇、硬腭、牙龈和无牙的牙槽嵴等处。形态和范围变化很大,从点状到小斑片或大斑片,呈微亮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边缘清楚,早期比较光滑如薄膜,后期可变厚略为高于黏膜,而且粗糙不平,舌舔时有粗涩感,间有破溃或糜烂。前期对热烫或刺激性食物比较敏感。口腔白斑的发病率为10%左右,癌变率为6%左右。通常认为白斑是舌癌或口腔癌的唯一表现。
女阴白斑局限于阴蒂,小阴唇或大阴唇内侧,可发于原发性萎缩、硬化性萎缩苔藓样变、受损伤的或完全正常的黏膜上。损害为一个或数个,边界清楚,呈死白色或灰白色的肥厚性斑点或不太规则的小斑片,触之平滑或粗糙。自觉有痒感,如有裂隙则有痛感,裂隙或破溃是恶变的症状。女阴白斑的变化较大,可突然增大或突然消失,也可在短期内变异很大,有的发展快而广泛,有的可存在多年不变,难以预测。大约有2%可发展为鳞癌。
黏膜白斑可伴有组织病理变化,白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混合角化。除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其余上皮疣状增生(疣状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均为非良性白斑。尤其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时,恶性潜能明显增加,尽管通常将上皮异常增生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任何程度的异常增生均意味着癌变的潜在性增加。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也常可见到异常增生与浸润癌同时存在。从组织学上观察白斑癌变时,其上皮表层的角化呈现为过度不全角化层,其病损通常较过度正角化病损的上皮要厚。非均质型的白斑常与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相关。通常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的恶变危险性高。白斑的发病部位也与恶变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发生在口底(舌底)、舌腹及舌侧缘部位的白斑,属于高危区,癌变率比其它部位的口腔白斑都高,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并定期追踪观察。
目前世界医学对黏膜白斑的病因病机尚欠清楚,所以西医只能临阵对症治疗,如电凝固、液氮冷冻、激光,必要时手术切除,但很快就复发。在我国有些医院或医生将白癜风误诊为白斑,并当作癌前期,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残毁性女阴切除手术。在此要提醒一些医生要戒骄戒躁,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崇尚职业道德。
中医药治疗是始终贯穿辨证施治的原则,本人从医三十多年,所见所治的黏膜白斑也不过千例,自认为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类自然规律的生理性脉络阻滞、气虚血瘀、肺气失宣所致。对此病的治疗,多以疏风解表、化痰行瘀、解毒散结。本人借助于“奇恒之腑”的免疫原理,研制的“斑藓平”秘制丸,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受益匪浅,本人也有较深体会,觉得对得起自己多年的努力。当然,临证生涯尚未成功,有志仍须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