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硬皮病,多数人以为这是皮肤病,这是误解了。硬皮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免疫性疾病。硬皮病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损害局部皮肤的称为“局限性硬皮病”;一类是不仅损害全身皮肤,还损害全身骨骼和内脏的称为“系统性硬皮病”。本章节主要介绍系统性硬皮病。
现代医学解释本病是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导致全身皮肤和内脏弥漫性纤维化的损害。此病的痛苦和危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相上下。系统性硬皮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在万分之一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大约为10: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至中青年为多见;有95%以上的患者以雷诺氏现象为发病的起始症状,另外,还有5%左右的后期患者发生肺癌或妇科肿瘤。
根据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痹症”、“皮痹疽”的病理范畴。是由于禀赋不足、营卫不和、气滞血瘀、经络凝阻、复感外邪所致。
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表现:
(一)多数患者前期由于血流不畅,导致四肢末端肤色苍白或发紫、冰凉、麻木或疼痛等雷诺氏现象。这种缺血和缺氧的营养障碍性雷诺氏现象并非本病所特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都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其特性将在病机内容里说明。
(二)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皮肤肿胀、无压痕(多数伴随雷诺氏现象)。二是皮肤增厚变硬如皮革、无弹性、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易被捏起,呈蜡样光泽。三是皮肤变薄而光滑,肌肤萎缩,紧贴于皮下骨面,皮纹消失,汗腺萎缩,毛发脱落,肤色沉着与脱失交错。发病部位最先见于双手和面部,逐渐向颈部、臂部、胸腹部及背部发展,下肢受累较轻,也较少见。脸面病变可导致“面具脸”,面纹消失,失去表情,口唇发干变薄,张口困难,鼻尖呈鹰嘴样。
(三)骨、关节病变
骨质疏松、关节肿胀、疼痛,常见于手指、腕、膝关节间隙变窄,但不发生骨融合。由于关节表面皮肤及肌腱纤维化的挛缩,常发生关节畸形和强直固定。使患者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四)消化道病变
大约60%的病例发生食道下1/3段纤维化、迷走神经受损、吞咽后食物停滞不前而有阻塞感和胸骨后烧灼感。也常发生返流性食道炎。另外,小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因郁滞常导致细菌繁殖,引起小肠污染和感染等综合性症状。再有结肠肌层因纤维化变薄,造成局部外突形成憩室,少数病例发生溃疡穿孔。
(五)肾脏病变
肾脏病变的比例较少,损害程度一般较轻,可见蛋白尿和管型,少数患者因小叶间动脉和入球小动脉缺血时出现肾功能衰竭,呈快速进行而死亡。
(六)心脏病变
由于心肌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出现心律失常,进而心功能不全。约有30%的患者累及心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临床表现心悸、呼吸困难、发绀、水肿。听诊可闻及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收缩前期奔马律。
(七)肺脏病变
肺脏病变是本病较早出现的脏器,也是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病理变化是肺泡、间质、支气管周围的纤维化。典型病例X线可见线状纤维化条纹增多,有时可伴囊性改变或呈蜂窝状。肺功能检查绝大多数患者通气功能受损,所以运动时更加缺氧而出现气促、咳嗽、紫绀。
根据我们在临床观察和治疗的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刺激细胞和细胞成分抗体增多,产生免疫复合物。促进内分泌系统加速分泌胶原纤维,改变了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有序化。使小动脉内膜增厚和老化,导致血流受阻,造成血管周围组织失去营养。由于失养的各组织和器官也随之老化(纤维化)、枯萎。这种病因病机,就像我前面介绍的免疫原理将其进行分析,这种疾病一定是由于人体自身在运行结构上出了问题,正是由于脑、女子胞等奇恒之腑的敏感度过强,导致整个人体运行状态的改变。使人体模型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在稍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就会做出强烈的自伤反应。这种病理的运行方式一旦被保持下来,一般很难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所以,患者往往为这种疾病无法根治而深感无奈的痛苦。
无论系统性硬皮病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特征存在同一特性;二是说明自身免疫性疾病所损害的组织器官大致相同。只是在临床表现和形式有所不同。这就证明了免疫原理模型分析的一种致病状态在患者身上产生不同的表现。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的首选药是激素,甚至于还用治疗肿瘤的细胞毒素,使用激素可能短期取得一时之快,但是激素是催老剂,对全身的组织、器官、血管、骨质等都能以惊人的速度促进纤维化(老化),并能使人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导致患者容易接受各种感染,尤其是本病的病机病理本身就是以老化(纤维化)、硬化为主的疾病,用激素肯定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盲目且不负责的治疗。
中医奇恒之腑的免疫疗法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上达于脑,下通女子胞。内至骨脉,外至皮肤。活血化瘀恰是软化血管和扩张血管,推动或加速血液血氧的循环,使血液血氧流畅而充分营养全身,又可清除免疫复合物。这样才能制止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老化。作者研制的《双虎软坚丸》和《活血通络丸》就是据于上述原理开发的产品,临床效果已证实了上述原理的可靠性,同时也更加丰富了免疫原理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