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特点 SAT多见于30~50岁的中青年女性,是男性的3~6倍。发病有季节性,冬、春季节是其发病的高峰。起病时患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伴以怕冷、寒战、疲乏无力和食欲缺乏。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部位的疼痛和压痛,常向颌下、耳后或颈部等处放射,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重。甲状腺病变可先从一叶开始,以后扩大或转移到另一叶,或始终限于一叶。病变腺体肿大、坚硬,压痛显著。典型者整个病期可分为急性期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缓解期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分过渡期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期两期)以及恢复期(甲状腺功能正常期)三期。在轻症或不典型病例中,甲状腺仅略增大,疼痛和压痛轻微,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微,临床上也未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典型病例,甲状腺毒症通常持续3~6周,甲状腺功能减退可持续数周到半年。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可自数周至半年以上,一般为2~3个月,故称SAT。病情缓解后,有可能复发。
诊断标准 ①、甲状腺肿大、疼痛、质硬、触痛,常伴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乏力、食欲缺乏、颈部淋巴结肿大等。②红细胞沉降率加快。③一过性甲状腺功能亢进。④131I摄取率受抑制。⑤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或低滴度。⑥甲状腺穿刺或活检,有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符合上述6条中的4条即可以诊断SAT。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大多数患者有发热(37.5~ 39.5℃)、乏力、食欲缺乏、精神差,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疼痛和压痛,可放射至下颌、耳部或枕后部,少数无疼痛。体检发现甲状腺轻中度肿大,可出现结节,质地中等偏硬,触痛明显,疼痛可同时或先后在两叶甲状腺出现。
类似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全身症状在病程早期,此为甲状腺炎后有较多甲状腺素一过性释放入血所致。
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变化显示红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高。②血清蛋白电泳可见白蛋白减少,而α和β球蛋白则常有增加。病变早期基础代谢率可升高到30%~50%,至病程后期可降低至-20%以下。③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增加(>50mm/h,甚至可达100mm/h)。④典型实验室结果有131I摄取率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hree-triiodothyronine,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our-triiodothyronine,T4)水平呈现“分离现象”,即病程初期131I摄取率减低(24h<2%),血清T3、T4水平增高; 随着病程进展,131I摄取率逐渐回升,血清T3、T4却逐渐下降。若病变范围小,患者的碘代谢情况可能无异常,但同位素扫描可见病变的吸131I能力明显降低,血清蛋白结合碘及T4、T3值常有增加。
SAT的甲状腺体外显像受炎症累及范围大小的影响,当累及整个甲状腺时,其图像为整个颈部放射性本底明显增高,甲状腺影像极不清楚,甚而不显像,即使显影也难以准确判定其轮廓,当适当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再重复显像则可见到清晰的甲状腺影像。病变只累及甲状腺某一部位时,临床上可触及边界不甚整齐的肿块,甲状腺体外显影可见相当于肿块部位呈放射性缺损区,即所谓“冷结节”,经适当治疗后,原放射缺损区消失。
B型超声多普勒仪SAT的B超声像图特征的描述为假性囊性表现或低回声病灶,甲状腺内部回声不均匀,不均质低回声从外向内逐渐降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为低回声区周边血流信号增多,内部甚少。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B超声像图恢复正常。当患侧甲状腺轻度肿大,病变呈结节状低回声,结节可以单个或多个,形态不规则似长圆形,与正常甲状腺组织间的界限尚清,无包膜,内部回声稀少,回声分布基本均匀,近似无回声,少数病变内部可见强回声斑,但无声影,后壁及后方无明显变化。右侧甲状腺受侵稍多见,但双侧甲状腺可同时受侵,有些患者先局限于一侧,以后又爬行至对侧,故有“爬行性甲状腺炎”之说。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重点是观察病变与腺外结构的分界情况而非腺内深在结节的边缘情况,病变侧甲状腺边缘连线是否完整,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征。
磁共振成像正常的甲状腺显示的是稍大于骨骼肌的均一T1加权信号强度,在T2加权序列,与颈肌相比,正常的甲状腺显示的是高信号。
细针抽吸活检: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出现结节时,为明确诊断可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超声引导下对可疑区域的穿刺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病理改变: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腺体内组织细胞浸润呈肉芽肿型及出现异物巨细胞,甚至有假结核结节,伴有轻度至中度纤维化,其特点是病变分布不均匀,病变与结核结节相似,故有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结核性甲状腺炎之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