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技妙法】
耳鼻喉科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表现形式多样。由于耳鼻咽喉各个器官多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接受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加上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措施不够合理,常使各种耳鼻咽喉疾病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同时耳鼻喉科疾病病位比较局限,病程相对比较长久,临床往往无证可辨。干老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局部辨证配合整体辨证,同时根据临床上久病往往夹瘀的现象,对众多耳鼻喉科病症提出了“瘀滞致病”的见解,创立了“破瘀攻坚”的治疗原则。
肥厚性喉炎的局部体征是喉黏膜弥漫性充血,其色以鲜红者少而晦暗的为多。声带失去原来的瓷白色,呈粉红色或黯红色不等,肥厚,甚呈粒柱状。室带亦增生肥厚。本病多无全身症状,舌脉难凭,只能以局部症状作为喉炎的辨证依据。且本症亦无热毒之证,仅有痰瘀色相,而且色紫、僵化尤为突出,显然痰瘀两凝中以瘀为主,故瘀滞夹痰,为本病的根本病机。肥厚性喉炎以嘶哑之症最为突出,历来中医都归类于“喑”和“嘶哑”一门中。治疗上,若按常规来处理“嘶哑”,不作局部检查,必然走“养阴生津法”的歧路上去。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雪上加霜,将病驱至绝路上去。如《临证指南?失音》所曰:“久嗽失音,必有药误,麦冬、五味子此失音之灵丹也。服之久,无不失音者”,正是针对肥厚性喉炎误用养阴生津法所言。故干老指出本病的正确治疗,是以化瘀为主,佐以化痰,破瘀化痰攻坚为其治疗之法。此外,干老亦强调,因病久瘀滞,本病疗程较长,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常进食佐餐食品如海带、海蛰、芋头以及荸荠等,因此类食品能化顽痰而助肿胀吸收,并可增加疗效。
慢性鼻炎的病位在鼻甲,尤其是下鼻甲。干老认为:其发病的病机只有一个瘀证,是鼻甲留瘀所致。而致瘀的原因,常见的有风寒、郁热或气虚。因鼻甲贮血最多,由于风寒、郁热或气虚、气滞常会导致血行失畅,引起鼻甲肥大塞满鼻腔。鼻甲内的瘀滞,必然从气滞开始,诚如《医林绳墨?血证》中谓:“血腐其气,则血瘀积而不流”。因此慢性鼻炎其病机总不外鼻甲留瘀所致。治疗上,干老主张以活血化瘀方法论治。同时还可配合按摩和导引的方法以使潴留的积滞得以排出,恢复鼻腔的通气与嗅觉。此外,还应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鼻甲内的血流不至于阻滞,从而缩短疾病的病程或减少疾病的复发。
耳部疾病,尤其耳鸣耳聋之症,常与瘀滞有关。如粘连性中耳炎及鼓室硬化症的病因病机是气血瘀滞,瘀结空窍,中耳积液干涸而形成纤维增生,或炎症损害后的疤痕形成;如若患者正气充沛,气血流畅,也不致造成耳聋。同时,干老亦认为,瘀滞听宫为急性突发性及慢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正如《医林改错》曰:“耳孔内小管通窍,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治疗上主张“故凡血症,总以祛瘀为要”。干老对此种观点深为认同,临证时常常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同时,外用的导引按摩、“鸣天鼓”疗法对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耳鸣耳聋症状,亦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方药】
一、常用药物
瘀滞致病,用药原则自当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根据各种具体的兼夹症状不同可有不同的加减。由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用药时常选择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或直接加用理气药。对于病程过长的病例或某些疾病如肥厚性喉炎常加用软坚散结的药物。
肥厚性喉炎常用药物有赤芍、丹皮、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落得打、昆布、海藻、鸟不宿。瘀滞严重者,可加泽兰、王不留行;偏于气滞者,加九香虫、枳壳;有顽痰者,加川贝粉或白芥子、莱菔子;嘶哑严重者,加射干、木蝴蝶;声带充血红艳者,加蒲公英。慢性鼻炎常用药物有泽兰叶、苏木、落得打、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当归尾等,或加入乳香、没药、香附等有行气作用的药物,以更利于疏散淤积。慢性鼻炎若由单纯性转为肥大性的顽固重症可加入三棱、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等破瘀药以期能逆转肥厚增生的鼻甲。耳鸣耳聋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当归、香附、泽兰叶、益母草、丹参等。
二、常用方剂
肥厚性喉炎常用代表方剂为《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或自拟验方丹青三甲散(三棱、莪术、穿山甲、地鳖虫、蝉衣、鳖甲、昆布、海藻、桃仁、红花、落得打);慢性鼻炎常用代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耳鸣耳聋常用代表方剂为自拟验方化瘀聪听丸(肉桂、地鳖虫、当归尾、乳香、红花、鳖甲、落得打、川芎、干地龙、三七、甘草),严重的可用加减三甲散加减。
【验案赏析】
案1:
苏某,女,47岁。主诉声嘶2个月,日趋严重。病起于情绪郁怒之后,音调难高,音量难大,音色不泽,出音低闷且费力,咽无痛,无全身症状。检查:声带肥厚充血,闭合不密,运动可,室带增厚,超越而上盖覆声带。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此乃郁怒伤肝,气滞成瘀,治取破瘀攻坚,以干老验方丹青三甲散加减。处方:三棱,莪术6g,泽兰6g,当归尾10g,赤芍10g,红花10g,桃仁10g,桔梗6g,天竺黄10g,山慈姑6g,土牛膝根10g,郁金6g,甘草3g。每日1剂,服药14天,声嘶改善,按原方去桃仁、红花,加沙参10g,白术6g,云苓10g以攻补兼施,再服药18天,声嘶明显好转。检查:声带肥厚变薄,声门闭合改善,再服7剂以固其效。
案2:
周某,男,38岁。主诉双鼻反复交替性鼻塞已10载,迁延难愈。涕少,时头痛。检查:鼻粘膜充血暗红,双下鼻甲肥厚,双上中鼻道无引流。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此乃鼻甲留瘀所致,宜以活血化瘀通窍论治,以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川芎10g,当归尾10g,柴胡10g,泽兰叶10g,落得打10g,桃仁6g,红花6g,白术10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皂角刺10g,甘草3g,每日一剂,服药7天,鼻塞明显改善,无头痛。原方去落得打,加石菖蒲8g,党参12g,再进14剂,鼻塞已除,病告痊愈,嘱定期门诊复查。
案3:
赵某,女,65岁。诉自1993年患美尼尔氏病后,双耳听力渐降,鸣响无宁日,如蝉鸣不息。面白神疲,时头晕头痛。检查:双外耳正常,鼓膜内陷,混浊。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气血亏虚,血瘀耳窍。治疗取益气以养血,化瘀以通窍,采用四物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当归10g,丹参10g,熟地10g,白芍10g,红花6g,桃仁6g,益母草6g,路路通10g,石菖蒲6g,大枣3枚。日服1剂。7剂后复诊,精神好转,耳鸣减轻,无头晕,按原方去益母草,加党参10g,连服20剂,耳鸣明显改善,听力有所提高。继续上方加减调治3月,耳鸣基本消失,嘱继续门诊调治。
【按语】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精髓,但具体到某一种疾病,断为何证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耳鼻咽喉科疾病患者常常病位比较局限,病程慢性化,舌脉缺乏特征性表现,造成临床上往往无证可凭。多数临床医生往往从西医学炎症反应的角度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干老凭借博览群书与学贯中西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既重视全身辨证与局部体征辨证的结合,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论治上则主张应删繁就简,由繁返约,明辨标本,审因施治,才能在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灵活变通,使药中肯綮,立竿见影。因此耳鼻咽喉科疾病从瘀论治,可谓独辟蹊径,大大地拓展了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