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年轻妈妈在博客上这样写到:妞妞2岁了,还有睡前吮手指的习惯。大家都说这是坏毛病,应该扳一扳。有的妈妈说用针扎很管用。我决定用牙签试一试。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妞妞习惯性的把大拇指往嘴里送,很享受地裹起来。我赶快告诉她不能再裹手指了,大拇指会变形的,牙齿也会长得不好看了。妞妞哼唧一声不高兴地看着我。看来软的不行,还得来硬的。我拿着一个牙签说“你要再裹,我就扎你了!”并用牙签碰了碰她的指头。她哇地一声吓哭了。晚上睡觉时,妞妞好像不知道手指该放在哪,就习惯性的放在嘴边,睡着了。我还很高兴,以为戒掉吮手很简单,可是,半夜里妞妞发烧了,早上起来又开始吮手了,看妞妞病了,也不忍再说她,就只能以后再说了。
像这样因为孩子咬手指而苦恼的妈妈肯定不在少数,有些妈妈用尽了一切办法,但都失败了。可能这些父母小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咬手指是孩子一种很常见的习惯。那这么平常的习惯,为什么一代代地不被父母接受?为什么在一代代的孩子身上又会发生呢?那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咬手指这个习惯。
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一岁以内的阶段,称为“口欲期”。这一时期婴儿通过吸吮,比如喝奶来满足需要,这是天生的。若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求其他方式,比如用吸吮手指来替代和自我安慰。如果妈妈喂奶方法不正确,或速度太快,未能满足婴儿吸吮的欲望,婴儿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并通过吸吮手指进行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另外,有的妈妈因为太忙,忽视了孩子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孩子也可能会通过频繁的吮吸自己的手指来发泄心中的不快。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焦虑或被忽视状态,吮指习惯很容易被保留下来,成为“吮指”宝贝。有些孩子在四五岁时突然开始吮指,这是一种行为退行的表现。当孩子面临突然的精神打击,如父母离异、父母教养方式变化等,心理会退回到以前,就像小婴儿一样,有吸吮的需要,通过吸吮手指来降低内心焦虑,获得精神安慰。
这样看来,吸吮是孩子的需要,但这种天然的需要长期下去会带来危害。因为吮指很不卫生,是一种不良的口腔习惯。它不利于牙齿的发育,使颊肌收缩,牙弓变得狭窄,上前牙前突,影响牙齿咬合和外观。被孩子吮吸的手指常会感染,手指变得肿胀、增生甚至变形。“吮指”宝贝会陶醉在吃手指的乐趣里,而不愿去参加别的活动,影响智力发展。另外,长期吮指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如果牙不齐,会影响发音,造成孩子口齿不清,阻碍孩子和小朋友间的交流,还可能会遭到小朋友的嘲笑。
当孩子偶尔吃手时,父母发现后严厉训斥,让孩子感到紧张孩子,反而强化了孩子吃手。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吃手听之任之,没有及时矫治,让吃手成为一种顽固的习惯,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那爸爸妈妈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家里的“吮指”小宝贝呢?
心理专家认为,大约75%的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就开始吃手指,这被视为正常现象。这个动作一般在2岁以后逐渐自行消失。如果这个习惯动作持续到3岁以后,就成为不良习惯,需要尽早地进行矫正。
首先,丰富孩子的生活。父母可以每天利用做家务的时间,与孩子说笑逗乐,也可以让孩子当一个小助手,一起做家务。可以准备一些有利于发展视力、听力、触觉、想象力和动作的玩具和器械,让孩子不感到孤独。这些方法不仅淡化“吮指”小宝贝对手指的依恋,放弃“吮指”,也会让正常孩子没有机会把手指放到嘴里,变成“吮指”宝贝。
其次,关注孩子情绪,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此时孩子还没有能力理解成人的世界,环境的突变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比如搬家对大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且可以应付。但搬家对于孩子就是一件大事。作为父母,要细心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发现引发孩子焦虑的事件,及时向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爸爸妈妈对你的爱”、“爸爸妈妈永远支持宝贝”等等。如果父母能预期到变化,要提前做些铺垫,做好孩子的工作,让其顺利的度过艰难的阶段。
总之,如果家里有个“吮指”宝贝,不用苦恼,也不要以为宝贝“病的”很重。这说明你的宝贝是一个会玩的孩子,爸爸妈妈需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其他更有趣、又满足快乐的“游戏”,让孩子自动戒掉“吮指”!
相关文章